由公益组织“是光诗歌”发起,果麦文化编辑制作的《大山里的小诗人》,于2020年5月第二个周末“母亲节”上市。整本诗集收录了120首乡村儿童手抄诗和73幅随书插画,这些插画来自世界各地,由31位画家志愿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山里的小诗人》 49.8元

“是光”的孩子们著果麦编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5月

与以往儿童诗集不同的是,这本诗集收录的所有诗作,均出自7~15岁的留守儿童或乡村儿童。其中很多孩子的父母远离家乡,在遥远的大城市打工谋生,而被留下的孩子们却面临着孤独、情感缺失、无人照管的困境。

孩子们笔下的诗句或许稚嫩,用词或许朴素,但在这群孤单、安静、没有爸妈陪在身边的孩子们心里,却是最真实的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光诗歌”: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

据了解,当下中国的乡村儿童中,有上千万是留守儿童。生活给了这群山里的孩子太多考验——孤独、疾病、贫穷和分离……也从他们的身边夺走了很多关注、陪伴和肯定。

在孤单的漫长夜里,这些孩子需要自己学着长大,而他们最大的困难不是金钱,是孤独和不懂表达。于是,支教老师里诞生了“是光诗歌。”

“是光诗歌”,全称“昆明市呈贡区是光四季诗歌青少年服务中心”,是国内首家且规模最大的乡村诗歌教育公益组织。创始人结合自身支教经历,通过各地老师帮更多孩子接触诗歌课,帮助孩子们学会爱和表达。

从2016年10月开始,“是光诗歌”服务于乡村留守儿童,为3至8年级当地教师提供系统诗歌课程工具包和培训,解决乡村孩子缺乏情感表达渠道和心灵关注的问题。

截至2020年3月,“是光诗歌”已经服务云南、贵州、广西、河南等21个省份的823所乡村中小学,让68020个孩子有了人生的第一堂诗歌课。这些孩子,就是“是光”的孩子们。

“是光诗歌”的口号是: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因为在“是光诗歌“公益诗歌课推广过程中,志愿者、乡村教师们发现诗歌给山区的留守儿童们带来了很多现实的改变:平日里调皮捣乱的“坏孩子”找到了诗歌作为表达工具,发现了自然中一切的美好与温柔,渐渐也成为了懂事、认真、好学的孩子。

诗歌让孩子们更加关注身边的自然,也找到了表达情绪、思考的更好的方式,甚至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

诗歌课老师曾讲过一位叫小玲花的小朋友的故事。小玲花也是缺少父爱的乡村儿童之一,她曾经写过一首诗叫《我没有给一朵花乳汁》:

花儿妹妹出生了

嘴儿张得真大

向我讨要乳汁

因为她的妈妈在冬天里死去了

我没有给她乳汁

告诉她,要做一朵勇敢的小花

要向树哥哥那样

也告诉比她小的花儿们

别装柔弱

长大以后

别人才会弯下身去

闻你的芳香

这首诗获得了当年诗歌大赛的二等奖。后来诗歌课的老师碰到了小诗人小玲花的妈妈,她告诉老师:“我太感谢你了,我本来觉得这三个女儿成绩不是特别好,初中差不多读完书就待在家里种田,之后就可以嫁人了,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我家可以出一个诗人。”

2019年7月,小玲花给老师发消息:“老师,我考上了县城最好的高中,是不是等我考上大学、毕业之后,就可以加入‘是光’和你做一样的事了?”看到信息老师笑了,眼睛里却闪着泪花。

1318天教诗之路,823所乡村学校,68020个山里孩子。“是光”和所有志愿者老师们一起坚守诗歌,给每一个被留在山里的孩子,一份改变生活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视网纪录片热播,演员王耀庆讲述小诗人故事

2020年2月初,央视网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哔哩哔哩纪录片中心共同制作,出品了12集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纪录片第三集《长大:我在爸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就记录了“是光诗歌”发起人康瑜,和她最早开始诗歌课尝试的云南漭水中学的孩子们。

这些孩子独自行走在山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只有无声的大山,乡村的小路,远处的云朵相伴。影视明星、讲述人王耀庆说:也许诗歌并不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但却可以实实在在地改变一个人。

纪录片云南山区十一岁的小男孩施应锁为主线,讲述了原本内向、害羞、不会表达的小锁,如何用诗歌交到了朋友,学会了开朗地哈哈笑。这一集播出后,也引得很多观众开始更加关注中国目前留守儿童和乡村儿童的现状。

然而在更多地方,尚未接触到诗歌的孩子们,仍然被负面情绪困扰着。不少人陷入打架斗殴的歧途,不能将精力用在学习和成长上。他们不敢想甚至不知道——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是光诗歌”公益课把诗歌的温柔、丰富带给了孩子们。很多孩子因为学习写诗,开始感受身边的人与物,体会情感的细腻和包容。更有不少孩子拜托了负面情绪,好学上进,已经顺利考上了重点高中,有了曾经想也不敢想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抄诗歌与原创插画,呈现初心与感动

《大山里的小诗人》虽然是一本公益诗集,但实际上,除了“每卖出1本书,就为山里孩子捐出1元钱”的公益举措之外,在筹备过程中,编辑组始终坚持筛选最优诗作,配上最美原创手绘插画,力求给所有葆有童心的读者最好的阅读体验。

用编辑的话说:“正因为是公益的,才要做最好的,因为自己的偷懒可是会连累孩子们啊。”

这本诗集中的小诗人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只有7岁。但他们的作品与年龄无关,每一首都充满灵性,带着不同年龄段的真挚情感和奇妙幻想。

而为了给孩子们寻找最合适的画,编辑组也曾通过网络向社会发出征集消息,谁知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却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500多位画家热心投稿,其中更有三分之一以上希望免费参与。

在这些投稿人中,有白发老爷爷,也有小小初中生;有意大利国际友人,也有澳洲时差党;有二宝的妈妈,有孤独的护林员;有妈妈团、残障群体,也有专业工作室;有自闭症儿童艺术治疗老师,有海外志愿者,有现役山村教师,也有已经长大的“大山的孩子”……

最终,编辑组选出了31位画风最为合适的画家,合作完成了73幅插画作品。但他们说,这些画作承载着的是500多位画家的爱心,以及更多帮忙寻找、介绍画家的人的温暖善意。

用一首诗改变一个孩子,用一个孩子改变一个未来。编辑们希望通这本诗集,呼吁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灵和情感世界,也希望更多乡村孩子因为诗歌找到自己。哪怕一辈子都留在大山里,只要心中有诗,生活就有光。

因为孩子们什么样,中国的未来就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