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开示:禅语无逻辑,知识是参禅的障碍 | 文 三只眼文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禅,是一种行为,不是语言,是一种众生锻炼思维、开发智慧的方式。

禅,以“静”为基础,以人类本能为本源,经过一代又一代高僧大德们的开发,结合西来的佛学,形成了中国禅得系统的修行方式。

禅,最初没有固定的称谓,直到印度人传教时口中常发出jana的声音(汉语音译为“禅那”),“禅”的叫法才固定下来。

参禅,是对禅悟的修炼,参禅者必须拥有一颗平常心,才能参透人生,回归本真。这一结果就叫做“开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禅是一种行为,就不是用天花乱坠的语言可以表达的,在未开悟的人看来,禅师说话毫无逻辑可言,使没有得到印可的人不知所云。

宋代有静禅师公案,就透露出无逻辑的禅语其实大有禅意。

一天,有静禅师见到扶桑来的学僧,两人一见,当然各打机锋。

扶桑学僧想考较一下有静禅师的真实水平,问了一句话:什么叫禅心经语?

有静老禅师不做思索,立刻答道:一二三四五。

扶桑学僧再问:什么叫修行?

有静老禅师一个字一个字清楚第回答:六七八九十。

有静禅师的两句禅语,看似毫无逻辑,其实却包含了禅理中“一即一切”的大道至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据历代禅师的说法,世间一切、宇宙万物的本质真相是语言完全不能准确表达的,禅悟的根本就是思考,重在一个“悟”字。

即便参禅的思考有了一定结果,也没有任何一门人类语言可以把结果解释得完整。禅语是心中的“悟”境,是大千世界与心所进行的交流,它是不可思议的,无法死板复制的,没有语言文字可以对它进行规范和定义。

所谓“悟道者,不涉文字语句”,禅语在心不在口,一切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有一次,南怀瑾先生在宣讲佛学,他以一贯的风趣幽默,给大家旁征博引地传递学问,但听众还是一脸懵懵懂懂,怎么也听不懂。南怀瑾先生只好一声叹息,作罢而起。

众人为何没有听懂南怀瑾先生宣讲的佛学呢?因为没有身体力行地对此进行感悟,没有经过思索,演讲者与听讲人无法达成内心的印可,反倒觉得所讲的禅语毫无逻辑,前言不搭后语。

在大德禅师的心中,花儿不一定会红,鸟儿不一定会飞,他们从否定的层次去认识更深的境界。一切口舌之争,都没有超越语言灵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大士曾做偈语:“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从这四句话看,其逻辑颠三倒四,不合情理。其实,有这样的认识才是真正“颠倒”了。

这四句偈语挑破迷妄和分别意识,以破除大家对知识的执著。穿过迷妄分别的世界,进入一个更真、更美、更善的心灵之境。

禅语是无逻辑的,但它有更高的境界;禅语是不合情理的,但它有更深的内涵。

禅,不讲知识,所以不受知识的障碍。就禅者而言,知识代表的是一种知见,是参禅的障碍。知见让人起分别心,在知见的领域里,人们会因此迷失自我,甚至为邪知邪见所操控,对世间造成危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有知识,有见解,这就是无明的根本。没有知识、没有自我见解,才能明心见性。

有了知见,遇到一切人和事就自然起心动念,贪嗔痴慢疑油然而生,心变得不清净,烦恼也就接踵而至。

于此,慧能六祖对神会禅师有一段开示。六祖慧能说:我有一物,无头、无脸、无名、无字,此是何物?

神会接口答道:此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祖再次开始说:明明告诉你无名无字,什么都不是,偏偏你又要指一个名字相(佛性)出来,这岂不是多余。

六祖慧能的意思是,学禅,就要绝对否定一般分别意识,不容许意识分别来干扰禅者的思维。

在禅门丛林中,智闲禅师与药山禅师也有一段禅理类似的对白。药山禅师问智闲禅师: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智闲禅师满心茫然,垂头丧气而去,认为自己虽皓首穷经,却不能破解药山禅师的机锋。于是,把自己所藏经书全部烧掉了,自己到南阳去种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天,当智闲禅师耕地时,锄头碰到石头,铿然作声,猛然顿悟。“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当锄头撞击石头的瞬间,智闲禅师满脑子的知识和见解突然消失,整个心空空如也,主体与客体、能知与所知合二为一,尘封已久的本心从知见的尘情俗垢中一跃而出,一切知识文字的迷障无影无踪。

识取自心,本来是佛!不属渐次,不假修持 !禅语无逻辑,破除知识的障碍才是参禅的至理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