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佛教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唐朝众多的佛教信仰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信众为女性,今天小编要带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唐朝信奉佛教的妇女们都是处于什么阶层,下面就详细的谈一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类人就是皇室女性,主要包括后妃们和公主们。她们又可以分为自愿信佛的和被迫信佛的两种。《代国长公主碑》中这样记载:“公主讳华,字花婉……逮乎晚年,归心圣域。六斋蔬食,二时静念。”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代国长公主是在晚年的时候自愿信佛的。《和丽妃神道碑铭奉救撰》中记载:“丽妃赵氏,天水人也……经时寝疾,在蒙被之辰,答还辈之问生可捐于浮假,心独系于元真。神往土清,愿承恩而入道形归下上,期去礼而薄葬……皇上阂而许之……毙于春华殿。殡于龙兴观之精屋,示以出家,从道例也。”丽妃赵氏活着的时候就信奉道教,但是生前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实现出家的愿望,所以她希望自己死后可以按照道教惯例埋葬,以向世人表示自己是个出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都是皇室女性出于自身对佛教的喜欢自愿信奉佛教道的。相反的例子则是由于被迫信奉佛教的也不在少数,这类人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大多为已故皇帝的妃殡,或者没有生育的妃嫔。这部分女性一般都过着凄凉的生活,自己的皇帝老公去世后,没有人会在乎她们了,失宠后的她们只好借助于佛教来排遣寂寞,以求静心修行,所以她们多数在寺庙中残度余生,好不凄惨。比如女皇帝武则天,就曾因为唐太宗的去世而被送到感业寺出家为尼,后来因为唐高宗,她才得以从寺庙中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类人群则是宫女。对于皇宫的大量宫女来说,她们生活在皇宫的最底层,地位低下。这类人不但要从事繁重的劳动,还要忍受来自主子及高阶层宫女的欺负和压榨,最要命的是一旦进了皇宫做了宫女,再想出宫那可是难于上青天,除非你被皇帝看中做了妃子,要么就是命好碰到皇帝大赦天下才能出宫外,绝大多数的宫女的出路就是在皇宫里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慢慢老去。“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的首《行宫》生动的表现出了宫女生活的悲苦。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枯燥宫女生活,为了给自己寻找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很多宫女自然不自然的就选择了信奉佛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说,有的宫女即使年轻的时候在宫中没有信奉佛教,在她们上了年纪之后,除去一部分要被派去守灵,其余的几乎通通都要被送去寺庙终老一生。比如万岁通天二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亡尼捌品。尼者不知何许人也。若乃柔容旷代,淑问倾时,桂间呈姿,纳良家于八月椒宫入选,降玉质于三云……道光法侣,开宴坐于禅林业总薰修,闻经行于净域。”《大唐故德业寺亡尼七品墓志》中这样记载:“亡尼者,不知何许人也。少以良家应选,言行彰于六宫晚以禅律归心,忍进称于梵宇。”虽然这些宫女的墓志铭文内容高度程式化,从中找不出太多有用的信息,但依然能够证明唐朝宫女这一佛教信仰者的真实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类人群就是达官贵人家的女眷。这类人群主要包括达官贵人的祖母、母亲、妻子、姐妹以及女儿。《唐故朝散大夫颖川郡长史赠秘书监河南独孤公灵表》就记载了独孤公的夫人“夫人弃采萍之度,修释氏教,受正观法于长老比邱尼上方。”《唐前扬州海陵县令刘尚宾夫人范阳卢氏志铭》也记载了:“卢氏为北祖大房,外族为颖川陈氏,均为名门望族。而且卢氏祖上世代为官,“曾祖篙,阳武令。祖警,丹口尉。父违,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赐排鱼袋、知河中度支院。”夫人“奉教空门,信崇释理,虔诚经像”。另外,宋国公萧璃的三个女儿也是在他的影响下,先后到寺庙出家落发为尼。以上记载中的这几位女性,可以看出她们要么出身于官宦之家,要么就是嫁了做官的丈夫,也就是说她们都属于达官贵人阶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类人群就是广大的底层妇女。这类人群包括一般广大的平民妇女与妓女。《唐故边氏夫人墓一记》的墓志铭中没有记载边氏夫人的任何家世,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夫人姓边氏,晋陵人也。”“适南阳何氏府君凑”据此推测她的家人中也没有做官的人,要不然不可能记载的这么简单。唐代还有不少妓女信奉佛教。《观妓人入道二首》:“荀令歌钟北里亭,翠娥红粉敞云屏。舞衣施尽馀香在,今日花前学诵经。碧玉芳年事冠军,清歌空得隔花闻。春来削发芙蓉寺,蝉鬓临风堕绿云。”写的就是妓女诵经的一个场景,这也充分说明,当时的佛教在妓女人群中也是有市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唐朝,上至尊贵的皇宫嫔妃,中到达官贵人家的女眷,下到一般的平民妇女,她们当中有相当多的妇女信奉佛教,从此我们可以得出当时的佛教对于广大的妇女来说不光迎合了她们的精神需求,也为她们修身养性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式。本文由残局天地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