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以农业立国,特别注重粮食的生产,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李唐王朝的粮食政策及其得失。唐朝粮食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在政策上,将粮食安全提高到与国家安全同等重要的高度。唐人认识到,李唐王朝很早就认识到了粮食不仅仅是一种食品,同时也是一种商品,也要遵循市场经济中价格变动的一般规律。但同时粮食又是一种与国家安全军队安全密切相关的特殊商品,可以说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在管理上,严格控制粮食的流通。李唐王朝对粮食的价格、征购、运输、储藏到分配,都有着严格的管控措施,这也是李唐王朝能够保证粮食安全重要措施。最后,在使用上,将粮食使用当成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但是呢,任何政策都是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的,李唐王朝的粮食政策也不例外,在其执行过程有得也有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与启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首先,重农贵粟政策得与失。李唐王朝在重农贵粟政策的指导下,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对农业和粮食生产进行大力的扶持。比如李唐王朝均田制的实行,就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种地和开荒的积极性,再加上轻摇薄赋、借贷贩济这些对农民有利的措施,增强了广大农民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广农业技术有助于教会农民深耕细作,对提高单位面积内的粮食产量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古语有云,有得必有失。因为李唐王朝对粮食的高度重视和控制,缺乏切实可行的调节经济结构的政策措施导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比如李唐王朝为防止广大农民弃农经商,采取较为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这个政策的实行造成了“轻商”、“贱商”的社会心理,致使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基础。所以说,当时李唐王朝的财政只能严重于依赖“三农”也就是农业、农民与农村,可想而知这无形中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正是李唐王朝严重依赖重农贵粟政策,才导致了农民阶层贫困的根源,同时还严重束缚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粮食储备政策得与失。李唐王朝的国家粮食储备政策不但重视国家与军队要储粮充足,还重视要藏粮于民。在这种政策指引下,李唐王朝所建官仓众多、粮食储存充足,民间存储粮食也日益受到高度的重视,当时李唐王朝是按照保障三年用粮的目标来运作的。不过政策再好也只是适应当时的情况,所以在后来政策执行过的程中也逐渐出现了不少弊端,比如当时为了要加大官仓的粮食储备量,不得不对广大农民进行大肆搜刮,以保证对军粮的供应,这无形中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更加激化阶级对立与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粮食价格控制政策得与失。李唐王朝充分利用官仓强大储粮能力,通过控制粮食的供给量来控制粮食价格,以期使粮食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内,不要过高或者过低。另外,李唐王朝通过大宗粮食的买卖,不但通过利用差价获利,还可以起到控制物价、掌握国家经济发展的权的目的。相反的是在国家力量的强大干预下,农民不光在粮食丰收的时候不赚钱,在粮食欠收的时候还要忍饥挨饿,还不能减少赋税 。正所谓“谷贱伤农”、谷贵亦伤农。李唐王朝通过控制粮食价格,使得本应能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价值规律受到干扰,这也是李唐王朝粮食生产技术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粮食战略政策得与失。在古代,粮食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在维护国家安全及政权稳定方面起到的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古代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粮食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如果风调雨顺还好,万一遇到个旱涝灾年的话,颗粒无收也是常有的事,所以灾荒之年一旦来临,就会造成社会动荡、政权不稳。李唐王朝的粮食救荒制度,从实际运行上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据相关史料记载,李唐王朝220余年间,共实行136次赈贷。李唐王朝的粮食赈济措施在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防止大量流民出现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往往在好的时候坏的方面也随之而来,在粮食赈济的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对广大农民无益甚至有害的结果。比如白居易曾写《杜陵叟》诗云:“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馀。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遇到灾荒之年,官府瞒报迟报现象严重,即使及时上报,等朝廷批复也需要一个过程,更有甚者地方官吏与豪强势力相互勾结,赈济粮食被强占,把赈济变成放贷,对农民敲骨吸髓,惠民政策不能真正落到灾民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