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第三代战斗机,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F15、F16、苏27、米格29,还有欧洲的台风、阵风、狂风等机型。约定俗成他们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三代机。不过一提到枭龙、飞豹A、歼八F,就有不少人开始说他们最多算二代半,不能划入三代机的行列。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这个内外标准不同步有很大的问题。对战机来说,其作战能力是最核心的分类指标。枭龙和歼八F全部都可以发射中距弹,一部分2次升级版的飞豹A也可以发射中距弹。而前面提到的F15、F16、苏27、米格29,台风、阵风、狂风等机型,至少有一半的老批次其实是至今根本不能发射中距弹的。比如日本空自原装购自美国的接近200架F15J,至今有超过一半仍然不能发射中距弹。这一大半因为机体太老,已经没有再升级的必要。

欧洲的狂风几乎都不能发射中距弹;下线较早的米格29、苏27甚至F16也不能发射中距弹。而在当代空战中,如果一种必须参与空战的战斗机不具备发射中距弹的能力,那么几乎就是在大规模空战中的最佳靶机。为此三哥空军甚至要求把米格21都升级到可以发射中距弹的水平。很难想象当今世界还有如此之多的早期批次的三代机是不能发射中距弹的。那么什么样的空空导弹算是中距弹呢?中距弹就是在纯粹视距之外,也就是视力最好的飞行员的目视发现距离之外,实际是至少10公里之外,可以打击对手的空空导弹。不过这个定义并不完整。中距弹还必须在发射之后,发射机本身就不必再对其进行辅助性的制导。也就是所谓的发射后不用管。在中距弹之前,打击超视距外的导弹,需要发射机长时间的引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本机的机头,也就是雷达主瓣的照射方向必须大体朝向目标,不能大范围、大角度的机动变向飞行,否则就会跟丢目标,已经发射出去的空空导弹也就废了。而在命中前本机近乎直线飞行,那么在对手看来也是最佳靶子,这样空战双方就有同归于尽的可能。因此发射后不用管的中距弹,彻底解放了发射机。让空战技术前进了一大步。中距弹在中段飞行中多靠惯性制导。一般进入距离目标大约20公里范围内时,导弹上的雷达引导头锁定目标,因此多把最后的这段本弹的锁定距离称为不可逃逸区。那么结合前面所说的,为何很多早期的三代机,在现代化升级以前,仍然没有发射中距弹的能力呢?这就在于中距弹的出现很晚,最早实战是在1992年的伊拉克实行禁飞区期间。而很多三代机的早期批次,在1980年代就已经装备。大多采用比较早期的雷达。而中距弹的理论命中射程大多在50里以上;实际命中射程在35公里左右,多在作战双方高速对飞时发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要求发射中距弹一方的飞机,应该在双方距离100公里时发现对方;60公里左右能锁定;对飞距离40到50公里时把中距弹发射出去。而早期三代机的发现距离不过80公里,锁定距离不过40公里,达不到提前锁定发射的最低要求。只有后期三代机和三代半才行。而且除了雷达的能力,战机的机载计算机系统也很重要。尤其是多目标处理能力。很多升级版的三代机,也只能同时锁定4个目标,引导2枚中距弹同时攻击。不过到了机载主动相控阵时代,多目标处理能力大大强化,可以同时锁定10个甚至更多的而目标,而同时攻击6个以上。到此时才能发挥中距弹的最大作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