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京都的花间小路是日本最著名的网红街道,也是日本艺伎的主要出没场所。它位于京都老茶馆万亭西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两侧环境清幽,茶屋众多,低垂的古帘和传统的町屋鳞次栉比,颇有江户时代风貌,是典型的日式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传统的建筑风格并不是花间小路吸引游客打卡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前来的游客都带着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希望能在这里遇见江户时代“闭关集权”而催生发展壮大的代表性人物,那种面色如瓷,烈焰红唇的袅娜歌舞町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町伎是一种表演艺术职业者,主要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主,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由于常年游走在京町界外,故名町伎,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起初,町伎全部为男性,他们带着假发,充当鼓手或以逗笑为生。由于当时的日本女性社会地位极低,连成为町伎也是不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世纪后,幕府出于对男同风化的顾虑以及其他方面的考虑,开始禁止男性歌舞町伎转由女性歌舞町伎替代。随后,日本的町伎文化才开始逐渐被女性取代,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成为一种更职业更专业化的表演,一直延续至今。町伎也变成了以歌舞等才艺为主的艺伎。当然,当我们称呼艺伎的时候,只能说“伎”,而绝不能说“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日本传统的卖身女子“女郎”“游女”不同,艺伎的真正身份其实是艺人,只卖艺不卖身,待客作艺才是她们的主要工作。因此,学习才艺是艺伎的终身必修课。据说,她们一般都是从10岁开始,要在5年的时间内完成文化、礼仪、语言到歌舞、琴瑟等课程的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艺伎主要都是贫苦人家的女儿。她们十多岁就被卖到艺伎馆,称为雏伎,主要从事日常的打扫和照顾成年艺伎的生活。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猫晚,还要对成年艺伎毕恭毕敬,久而久之,养成了比一般女性更为温柔和顺从的脾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来说,雏伎学成之后,艺伎馆都会给雏伎介绍“相公”,并举办“水杨”这种模拟婚姻形式。在这种模拟婚姻中,财大气粗的高管或者财阀都可以争做雏伎的“相公”,帮她支付艺伎馆的大笔花费和购买日常所需,还得置办酒席,邀请社会名流宣布自己成为某艺妓的“相公”,恳请大家多多关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回报,雏伎的初夜就归属这个“相公”。有了“相公”后,艺伎依旧可以接待别的客人,但是禁止和客人单独会面,更不能发生亲密关系。这种模拟婚姻因人而异,可能长达几年,也可能只有几个月。等到艺伎全数偿还艺伎馆为培养她而垫付的包括衣食住行才艺等相关的费用后,艺伎才能自由管理自己的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候的艺伎可以选择继续从事这行业,也可以脱离这个行业。但是只要还在从业期间内,艺伎就不能真正的结婚,以此保持“艺伎”行业的纯洁性。一般来说,艺伎的职业生涯都不长,主要是吃“青春饭”,到了三十岁之后,一般只能退为主艺伎的陪衬。年老后,出路就更加不太乐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艺伎并不是一个好的职业选择。这是一个以取悦男性为主的行业,和现在女性觉醒的社会意识背道而驰。其次,它需要长达数十年的艰苦训练才能出师,极其挑战人的毅力和耐心。而职业生涯却很短,大多数人只有十年的生涯期。结束职业生涯之后,好多人的生活质量都得不到保障。所以这个行业走到今天,也基本算是临近末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伎行业发达时,从艺人员多达数万人,而现在,整个日本登记在册的艺伎也仅剩数百人,且基本集中在京都片区。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艺伎的从艺人员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因此,才出现了花间小路成为网红景点这一幕,大家都扛着长枪短炮,期待能拍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艺伎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伎还被评为了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富士山、金阁寺并称为日本的三大名片,是日本人引以为荣的骄傲。为了推动艺伎行业的持续存在和发展,京都还推出了艺伎养老金以及相关的保障措施,但是即便如此,也没能阻止艺伎行业的没落。用不了多久,想要看到真正的艺伎就会越来越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随着京都旅游的持续火爆,祗园的小街小巷中也出现了很多可以租借和服的商店。因此,就算在行程中没能碰见真正的艺伎,也是有机会在小巷中看到身穿日本传统服装的游客,也算是一道新的风景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