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三百年前,就有食刺梨的历史,刺梨也引起了文人的重视和关注,也不乏饮刺梨酒伴诗怡情。清道光十三年有“新酿刺梨邀一醉,饱与香稻愧三年”的诗句,吃三年稻米还不抵喝一顿刺梨酒痛快、尽兴,道出了刺梨酒的清冽;晚清又有“形模难适眼,风味竞舒眉”的咏《刺梨》名句,模样不好看,吃起来竟然酸甜爽口,眉毛都舒展开了;更有“却和龙井酿成酒,贡上唐朝承圣恩”,刺梨与龙井泉酿成的美酒,作为贡品上贡朝堂。自古刺梨就被有被食用的记载,小小的黄金果里藏着历史画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药大词典》记载:刺梨花、果、叶、籽可入药,有健胃、消食、滋补作用,根皮有止泻的功效。《黔书》有对刺梨的植物形态、性状、产地及药用功能等方面的文字描绘和记述。

抗日战争时期,刺梨也作为抗日将士的天然营养包。罗登义教授采集各种野菜野果,分析其营养价值,力求找到更多的野生食品资源用于缓解劳苦大众之饥苦,在他的研究中发现,贵州的野生刺梨果实富含VC、VP、VK,其中VC在每100g刺梨果肉中含量可达1980-3750mg,远远高于其他任何果蔬,在国内外学界引起了轰动和广泛关注。罗登义教授积极呼吁广大民众及抗日将士,“每日食用1至2枚刺梨鲜果或干制果实,可以补充维生素的不足,消除士兵的夜盲症,增加健康和体力”。并亲自带领学生采集贵州的野生刺梨,将其干制后捎往抗日前线。刺梨这颗小小的黄金果里也为抗日尽自己的一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刺梨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情谊相连。1953年布依山寨世代流传的惠水民歌,在当地歌手王昌吉、王昌松、伍政权和谢世平的共同创作下,由当时著名作曲家罗宗贤和贵州省歌舞团黄江帆、曹玉凤等同志采风过程中采编收录,最终形成如今唱响大江南北的《好花红》,优美的旋律把布依族心中的美好传递给全国各族人民。
改革开放初期,刺梨为“女排精神”提供坚实背书。1981-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了五连冠霸业,“女排精神”也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当年,“中央体委”领导希望可以改善女排运动员的营养补充,全国营养专家经过反复论证,最后一致推荐“贵州刺梨”,“刺梨原浆饮料”,使得女排运动员的体质有了明显改善。在“五连冠”时期,贵州刺梨果汁随女排征战四方,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的场景,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
近年来,刺梨产业成为我省脱贫攻坚、改善生态环境的健康时尚产业。2019年,贵州省委孙志刚书记提出“举全省之力,发展刺梨”,谌贻琴省长提出“将刺梨产业打造成富民产业、脱贫攻坚大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刺梨这颗小小的黄金果里不仅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即充满着历史情怀又带动着人民脱贫。宏财集团发展刺梨产业的初始就担负了脱贫重任,宏财集团主动承担起了50万梨农的脱贫重担,这颗小小的黄金果藏着历史和人文情怀。
资料来源:贵州省刺梨产业发展专班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