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W.Johannsen根据希腊文“给予生命”之义,创造了基因(gene)一词。然而,19世纪60年代做杂交实验的奥地利神父孟德尔怎么就成了后人眼中的“遗传学之父”的呢?一个连基因是什么物质都不知道的人成为了“遗传学之父”,这个事情太匪夷所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我们从孟德尔的生平经历,豌豆杂交实验,研究成果,来详细了解他的“封神”之路。

一,孟德尔生平

一,孟德尔生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22年7月20日,孟德尔出生在奥匈帝国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孟德尔童年时,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特别喜爱农学。

1840年他考入奥尔米茨大学哲学院,主攻古典哲学,但他还学习了数学。

1843年因家贫而辍学,同年孟德尔进了布隆城奥古斯汀修道院,并在当地教会办的一所中学教自然科学。但在1850年的教师资格考试中,因生物学和地质学的知识过少,孟德尔被教会派到维也纳大学深造,受到相当系统和严格的科学教育和训练,也受到杰出科学家们的影响,如多普勒、依汀豪生、有恩格尔等科学家。这些为他后来的科学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56年,从维也纳大学回到布鲁恩不久,孟德尔就开始了长达8年的植物杂交实验。在这8年中孟德尔除了对豌豆进行杂交实验,还对玉米、紫罗兰和紫茉莉等植物进行了遗传学研究,但最成功的要数豌豆的杂交实验了。

1859年11月24日,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系统阐述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的生物学著作,并在伦敦出版。孟德尔对之进行了仔细的研究。

1865年2月2日和3月8日,孟德尔将自己的《植物杂交试验》论文分两次在布隆的自然科学协会年会上宣读,会后发表在《布隆自然科学研究学会会报》1866年第4卷上。《植物杂交试验》中系统说明了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学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但令人遗憾的是,孟德尔的这些科学发现和见解,在当时并没有引起生物学界同行的注意。

1884年1月6日,神父、生物学家孟德尔逝世,但他的成果仍未被发现。

1900年,孟德尔的《植物杂交试验》论文被荷兰的H. De Vries、德国的C. Correns和奥地利的E. Tscherrnak等植物学家重新发现。当时正是植物科学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积累的科学文献已经相当丰富。有趣的是,这三位异国同行虽然互不相识,却不约而同地对以往植物学论文进行了全面检查。结果惊人地发现,自己只是在完全不知道孟德尔以往工作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地做了一些与孟德尔相似的实验,得出了与孟德尔相似的结论。

后来,因孟德尔的卓越贡献,被人尊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两条遗传学规律是怎么被孟德尔发现的呢?

二,分离定律的发现

二,分离定律的发现

分离定律也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我们一来了解它的发现过程。

虽然孟德尔做了很多植物的杂交实验,但是豌豆的杂交实验是最成功的。这是因为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它的花开放之前,雌蕊和雄蕊已经成熟并完成自交(植物自己的花粉落到自己的雌蕊柱头上,并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子代的过程)。这样自然繁育下的豌豆几乎都是纯种(除了突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纯种做亲本(父本、母本)时,豌豆的遗传因子(由孟德尔提出的概念,它控制着性状,也就是后来的基因)组成就比较好弄清楚。第二点是豌豆花比较大,容易做人工杂交。第三点是豌豆有容易辨认的相对性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比如豌豆种子圆滑和皱缩,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等。之前的生物学家,研究生物多是整体性状,孟德尔选择一对相对性状研究也是成功关键之一。

1,发现问题

孟德尔首先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P)杂交。这里需要人工传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工传粉时,要趁着雌蕊和雄蕊还未成熟,将母本去除雄蕊,这样母本只能为子代提供卵细胞。之后,等待花蕊成熟,将父本产生的花粉涂抹到母本的雌蕊上,完成人工授粉,操作的前后都需要套袋,避免外来其他花粉干扰。

他发现子一代(F1)全都是高茎。F1高茎豌豆种到地里,不管它,让它自交产生子二代(F2)。F2中高茎豌豆数量比上矮茎豌豆数量接近3: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难道这个比例是偶然的吗?于是他又对其他的相对性状做了同样的杂交实验。均发现F2中性状分离比为3:1。这就不是偶然了。

2,作出假设(或假说)

玩过抛硬币的小伙伴应该知道,连续抛两次硬币,一共有四种可能的情况,分别是正正,正反,反正和反反面,而且每一种概率相等。如果只要有正面出现,两个硬币就可以合并成一个正,如果没有一个正(两个都是反面)就合成一个反面。我们发现这个四种可能变成了3个正1个反,这正好和上述豌豆F2情况吻合。

要知道,孟德尔在大学还学习过数学。因此,他根据大胆的想象、理性的推测,从而做出以下假设:

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如亲本高茎DD,亲本矮茎dd,F1高茎是Dd;

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Dd的个体产生配子时,D和d这对遗传因子(后来称为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DD(dd)的相同基因也相互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不过配子种类只有1种D(d);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这个假说能很好地解释F2性状分离比3:1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说能解释之前3:1的问题,能否解释其他的杂交问题呢?

3,演绎推理

根据假说内容推测其他的杂交结果。

孟德尔选择F1高茎Dd和矮茎dd作为亲本进行测交(也是杂交,基因型不同),Dd将会产生D和d两种配子,而dd只能产生一种配子d。雌雄配子结合,那么它们的子代情况是高茎(Dd):矮茎(dd)=1:1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刚才的测交只是纸上谈兵,演绎推理,真实情况还得看实验结果。于是,孟德尔实施了上述测交实验,并且统计子代发现,高茎与矮茎的比确实接近于1:1 。

5,得出结论

既然实验和预期的一样,那么就证明了假说内容就是真实的。由此,遗传学分离定律被孟德尔总结出来!

6,分离定律的内容

分离定律,即孟德尔第一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分离定律的应用

三,分离定律的应用

分离定律的出现,为我们准确预测子代性状及比例,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如,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出了单眼皮的孩子,他们再生一个双眼皮的女儿的概率是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判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决定单眼皮的基因在亲本中没有表现出现,在子代中表现出来,说明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用a表示决定单眼皮的基因;用A表示决定双眼皮的基因。

第二,确定他们的基因型。父亲Aa,母亲Aa,单眼皮的孩子基因型为aa。

第三,Aa XAa的子代中有AA:Aa:aa=1:2:1,也就是双眼皮:单眼皮=3:1,孩子中出现双眼皮的概率是3/4,其中男孩和女孩各一半(不是伴性遗传,跟性别无关),再乘上1/2,得3/8。

所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双眼皮女孩的概率是3/8。

白化病和单眼皮的遗传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跟性别没有关系。

四,总结

四,总结

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石之一,它将指导我们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了解遗传的真实规律。

所以,孩子的某种性状必须要随父母某一方吗?如果没有推测其父母基因型,就判断孩子长的随谁,显然是哗众取宠的伪科普。

接下来,我还会发孟德尔第二定律的发现,减数分裂,伴性遗传相关科普,欢迎关注,有疑问的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