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作者林毅夫公众最熟悉他的身份应该是:前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在98年向中央献策,提出做多固定资产投资,并预言此策可保中国二十年增长,99年献计新农村建设,改变了广大农村面貌。在中国经济学界举足轻重,很多观点最终都变成了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是高层重要的经济政策智囊。

他在《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中对很多我们关心的现实问题给出了直截了当的解释,今天我们介绍一下林毅夫严重的供给侧改革到底是要改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供给侧改革——熟悉的陌生字眼

供给侧改革最早是在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2016年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其最重要的背景是“2010年以后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下滑。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出现这么长时间的增长速度下滑:从2010年10.6%的两位数增长速度,一直下滑到2016年的6.7%,2017年虽略有上升,但继续下滑的压力仍然存在。”。说白了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止住经济下滑。那么,这段时间的持续下滑原因是什么呢?林毅夫认为:这种下滑更多地是外部性、周期性的原因造成的。他比较了印度、新加坡、韩国等不同发展模式国家在同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情况,发现在中国下滑期间其他不同发展模式、社会制度的国家也出现了大幅下滑。这是其观点的最大论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供给侧改革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止住经济下滑说到底一定会要用逆周期、稳增长的措施,也就是说一定要在某些方面做多。那么,在哪些方面要做多就是供给侧改革成败的关键。林毅夫给政府的献计是:“对那些短期内能增加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的改革措施,应该优先推行;对那些短期内可能会抑制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的改革措施,则需要审时度势,掌握好推行的时间点。”。

“消费很重要,但是消费要能持续拉动经济增长,收入也要不断提高。收入怎样才能不断提高呢?通过收入分配或者减税只能一次性地提高收入,不能持续地促进收入增长。要持续提高收入,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或者降低交易费用。”

“政府扩张需求的措施当中,还是应该以投资为主,而且必须是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或降低交易费用的有效投资。”。

所以,在林毅夫看来不管是通过“消费”还是“投资”来止住下滑,关键是看这些钱花的对不对,而判定对不对的标准就是:“必须是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或降低交易费用的”,以这个标准大家可以参考评价一下各地投资的对错。

从2009年开始林毅夫一直倡导,如果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由政府来承担,那么最佳投资时机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一方面,这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创造更多需求、稳定增长、增加就业;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投资成本也是最低的,因为这时各种原料的价格和工人工资都相对较低。

对于人们对投资将会加重过剩的担心,林毅夫认为: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60%,而发达国家普遍在80%以上。城镇化其实也是我们的一个短板,如果在城镇化领域进行投资,集中人口,提高规模经济,也可以提高效率。这方面的投资也不会加重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