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是什么》中曾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这个环境可以促使人类文明的成果不断增多、不断丰富。城市这个环境也会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化育出有生命含义的符号和象征,化育出人类的各种行为模式,化育出有序化的体制、制度,城市这个环境可以集中展现出人类文明的全部重要含义。”

在这个城市激烈竞争的时代,城市文化地标对于城市有着愈发重要的价值。城市文化地标,有着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文化,二是地标。当前,城市文化地标呈现出多样性。传统的文化地标可能是人们脑海中的巴黎凯旋门、埃菲尔铁塔,旧金山的金门大桥,纽约的时代广场。而如今的文化地标既可以是北京的CCTV新大楼,也可以是时尚前沿的三里屯。地标告别了宏大、巨构的单一叙事时代,更加体现出个性、多元的特征。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一些人个体的记忆,一段网络时代爆款的新闻,都可以塑造一个新型的文化地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的回归,一个时代的精气神

城市地标越来越不拘泥于“地标”这个因素,而愈发彰显出“文化”的内涵。这是与城市发展阶段特征相符合的。我国城市长期以来,重视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和建设,而相对忽视城市文化生态的塑造。曾经我们的城市,是被当作单纯的生产空间来进行建设,因此城市的空间不断扩大,但是环境品质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新时代,“城市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发展观,对于城市的品质、活力、人文魅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文化地标的含义就实现了升华。地标的英文landmark,意为大地上的标记,这与标志性建筑的意向不谋而合。而如今城市地标,更强调其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城市文化的标记。这种标记或许并不直接在城市的地图上有着显著的位置,它甚至可以并非某座建筑,而是某个地段、某群建筑的集合。这样的文化地标存在于城市的宣传片中,存在于网络短视频中,存在于人们一提起这座城市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印象里。城市文化地标愈发体现出城市的文化主体性,它不再像以往的建筑地标那样依赖于刚性的打造,而是需要柔性的塑造,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学者和公众多方的参与和协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往的城市地标的形成,更多是基于其物理特征——如高楼、山体的视觉效应。而如今的文化地标,越来越突出其大众文化的心理属性,强调人们对于城市空间要素的主观感知和心理感受。一座文化地标,更是一个时代的“精气神”

对于一个地方、一个城市而言,文化就是灵魂,就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风向标之一。文化地标,也是城市的心灵居所,是城市精神的凝结之地。把目光焦点拉回到世界的东方:历史文化名城的沈阳,文化正在不断回归,568米的宝能GFC环球金融中心,崛起于沈阳文化气息最浓郁的地块——北方图书城原址,侵染着北方图书城的原址文化,也必定成为全球的文化地标,平视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的回归,城市精神所寄

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城市精神譬如一面旗帜,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

北方图书城,曾经是沈阳乃至辽宁文化的地标,几代沈阳人心中的文化圣地。是沈阳人的诚品书店、方所,城市的文化地标。在过去,北图就是沈阳人周末休闲的聚集地,一人一本书,席地而坐,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他保存了沈阳文化的变迁,收藏了沈阳人的一段岁月,更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方图书城,是沈阳人的一座精神堡垒,在这里能看到很多充满动力的目光,看到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向上的力量。这里,更应该城市精神的展示地。当北方图书城总店回归之际,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文化勃兴之时。文化的核心,也将赋予宝能项目独一无二的气质。宝能,不止带来建筑的高度,更将传承城市的人文厚度。文化的回归,赋予了一座城市的精神寄托,是一种生活一个圈层,是对文化回归的敬仰,也是对千年文脉的致敬,更是对东方人居的献礼。

文化根脉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地标建筑并不是土地、材料和功能的市场,而是时代、文化和精神变革的产物,他承载着风雨和故事,默默记录着城市的历史和变迁,安放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随着时间不断更新发展,每一处的细节都值得仔细推敲,仿佛能听见建筑的心声。比起时间,更具时代意义;比起史卷,更富有生命力。

届时,北方图书城重迁开业,将会有新的模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城市梦想,这些都是城市的变化,人们的追求在变化,让传统变得时尚,让文化成为“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