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剪纸

剪纸

又称刻纸、剪花等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一种自娱自乐、美化生活的乡土艺术

千百年来,剪纸一直与当地的民风民情、节日礼仪、服饰纹样、门窗装饰等紧密相关。它蕴含着百姓对幸福和吉祥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也抒发着劳动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理想。

阜阳剪纸的发展

阜阳市的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现存资料看,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都是阜阳清代的剪纸,作鞋花、袜底花之用,作品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剪口清晰,想象丰富。

“五四”新文化运动给剪纸艺术带来新的契机,阜阳剪纸也随之日趋发展、成熟壮大。改革开放后,阜阳对全地区(包括亳州)剪纸作者进行普查,搜集整理作品,并优选剪纸作者举办剪纸创作培训班,1980年建立全国第一个剪纸学术组织——阜阳剪纸研究会,1984年参与筹建中国剪纸学会。2008年阜阳剪纸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阜阳剪纸的应用

剪纸可以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作为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安徽省阜阳地区的剪纸,应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巾帽、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

当下的阜阳剪纸除实用功能外,还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作为家庭和厅堂的装饰,供人欣赏。

阜阳剪纸的特点

阜阳位于淮河中游,属黄淮流域的中原文化。艺术风格既有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玲珑剔透,又有北方剪纸的浑厚、稚拙、自然朴实,形成了浑厚中见洒脱、刚劲中蕴柔和、淳朴中藏秀润、粗犷中含细微,达到巧与拙、静与动、虚与实的和谐统一。阜阳剪纸以单色(红)为主,也有染色、拼贴、套色等类型。手法有剪、刻、撕。纸张多为红色和其它颜色的 宣纸或特制色纸,一般较薄,有韧性、色彩纯正均匀。

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