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汉二年就立了吕后之子刘盈为太子,但之后,刘邦又觉得刘盈仁弱,对他逐渐生疏。

不久后,戚夫人来到了他身边,戚夫人年轻漂亮,会跳翘袖折腰之舞和刘邦一唱一和,深得刘邦宠爱,为刘邦诞下一子,刘邦亲自取名刘如意。

《史记》载: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于爱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比矣

第一句是说戚夫人日夜侍寝,独享刘邦恩宠,刘邦对刘如意也十分宠爱,经常在怀里,这句话还记载了刘邦对太子刘盈的态度:“终不使不肖子居于爱子之上”,不肖意为不,意思不能让这个不像我的儿子,占住位置,在我的爱子之上。

戚夫人也明了刘邦废立意图,之后,日夜啼哭,鼓动刘邦废掉吕后儿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鼎立支持,先是立刘如意为赵王,之后几次差点取代太子: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史记.吕后本纪》

得到刘邦支持后,戚夫人公开走上挑战吕后权力之路,妄想母凭子贵,扳倒吕后,废立之幕,轰轰烈烈拉开,朝臣最先做出表率,一时间,朝野一片哗然,大臣纷纷上书反对。

废立是封建社会大事,皇帝多子,皇权巨大,皇子争皇权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上废长立幼带来的祸乱不乏其例:三国的刘表废长子刘琦立幼子刘琮,导致两儿子反目,曹操在曹植曹丕之间犹豫不定,导致两儿子相残。

大臣重视帝位的继承制度,刘盈是嫡长子,立比立更符合制度,所以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国赖长君,一个国家仰仗的是一个年长的富有经验的国君。

太子一旦立毕,皇帝是不能轻易废太子,除非太子有大恶,若太子无大恶而废太子,这就是动摇天下的根本,况且刘邦还是废嫡立幼。

太子太傅(太子老师)叔孙通首先对刘邦发难,他闻刘邦废嫡立少想法后,要刎颈自杀,让鲜血染红朝堂,刘邦立马调转话锋,说只是开玩笑,叔孙通依旧敲打刘邦,语录记于史记。

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史记.刘敬叔通传》。

意思是太子是一国之本,废太子就是动摇国本,怎可戏言?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也持反对意见,劝说无效后,抱病回家休息,不再上朝。

虽然朝臣反对,但刘邦是一国之君,掌握天下的生杀大权,立太子之事最终的裁决权还是在他手里,他若坚持,群臣也只能顺应圣意。

且当时刘邦当已年过六十,身体孱弱,残暮之年的他已经预感到大期将至,废立之心愈加强烈,他知道必须要在活着的时候,完成废立之事。

可心意已决的刘邦为何最终还是没有做成这件事呢?难道仅因为朝臣反对?

废立之事与刘邦,吕后,戚夫人三人密切相关,本文将抽丝剥茧从这三人身上去探究一下废立之事失败的深层原因。

吕后

  • 政治嗅觉灵敏,借朝臣和舆论之力打击废立之事。

吕后重利害:刘邦废立太子一旦成功,那就意味将来吕后的儿子失去皇帝之位,她失去太后之位,所以废立太子对吕后来说,是位和位的双重竞争。

政治嗅觉极度灵敏的她,经历短暂恐慌后,旋即采取应对措施。

  • 吕后屈皇后之尊跪谢周昌,感谢周昌反对废立太子之事。

从刘邦萌生废立之心那一刻,吕后就密切关注这件事,刘邦在跟群臣商议废立之事时,吕后躲在东厢偷听,听到周昌直言上谏,反对废立太子之事。

吕后顿生感激之情,朝毕,吕后下跪周昌做谢,对他说,若没有您,太子这次就要废掉了。

《史记》载: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 微君,太子几废。

吕后是什么人?心狠手辣,杀开国功臣,不请示,不汇报,干净利索,却能屈皇后之尊给臣子周昌下跪,足以看出她对周昌的感激之情,对废立之事的重视。

但周昌的竭力反对,没能阻止刘邦废立之心,吕后立即向足智多谋的张良求计。

  • 吕后“卑辞厚礼”请来商山四皓。

张良个人立场也是反对废立太子之事,他建议吕后“卑辞厚礼”去请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是秦末汉初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皓是白色的意思,四位老人都已年过八旬,头发,须眉皆白,他们不愿做官,隐居商山,刘邦久仰四皓大名,屡次请他们四位出山,一直请不来。

吕后用谦卑的语言写了一封信,准备了厚礼,请来了商山四皓,让他们上朝时跟在太子后面,太子当时才十四岁,后面跟着四位八十多岁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刘邦见到之后,为之大震。

自己屡请不来的商山四皓竟然心甘情愿追随太子,问之原因,四皓说。

“陛下武将出生,戎马驰聘,看不起读书人,张口就骂,我们害怕你才躲起来,义不受辱,但如今太子是仁义之人,爱惜天下的才士,所以我们四个人来辅佐太子。”

刘邦百感交集,喟然长叹,对四皓说:“请你们好好辅佐太子”。

刘邦又转身对戚夫人说:“你看,这四位老人就是我一直请不来的四皓,如今却心甘情愿为太子效力,太子羽翼丰满了,已难以撼动。”

戚夫人听完,知道大势已去,失声痛哭,刘邦从此不再提废立太子之事。

叔孙通劝,张良全,朝中大臣劝,为何刘邦依旧坚持已见,却在见了商山四皓后彻底消除了废立之心呢?因为刘邦从商山四皓看到了一种可怕的力量——舆论力量。

四皓是隐居山林之士,且都是年过八旬的老人,说得直接一点都是行将就木的老人,他们都愿意出山辅佐太子,说明天下有一股支持太子的强大的社会舆论,这是一个公议,他从四皓身上看到了公议,这种公议战胜了他对刘如意的私爱。

  • 外戚势力

吕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吕后为首的外戚势力是当时朝廷三大政治力量之一,另外两股势力分别是皇族派和老臣派,吕后是整个外戚势力的核心力量,光是她的两个哥哥就封的侯位,外戚势力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

若刘邦执意废立,必定会引来外戚势力的强烈阻力。

戚夫人

  • 自身能力薄弱,没有政治手腕

废立太子波及朝廷各个利益集团,各方政治势力暗潮涌动,吕后思虑缜密,借力打力,步步为营,才得已保全刘盈太子之位,戚夫人在拥立儿子为太子这件事上做了什么呢?

先看戚夫人的能力,她最大的两个能力就是“玩”和“哭”。

她会跳妖娆的翘袖折腰舞,可以领上百名宫女唱歌,而刘邦也是好色爱玩之人,两人之所以情谊绵绵,恩爱有加,是因为戚夫人和刘邦可以“玩”到一块。

当刘邦有了废立之心后,戚夫人为了让刘邦尽快完成废立之事,便日夜啼泣,刘邦见了四皓收起废立之心后,戚夫人也无能力挽狂澜,只能失声痛哭,除了哭还是哭,没有一点实际的政治挽救措施。

《史记》载: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 政治资本薄弱

戚夫人不仅没有吕后的政治才干,她能依靠的政治势力也十分单薄。

戚夫人能依靠的人只有刘邦和儿子刘如意,朝堂之上没有支持者,娘家势力单薄。而她要办的废立太子之事客观阻力极大,及挑战了传统的帝位继承制度,又遭受吕后和朝臣强力压制。

戚夫人主观能力弱,能依靠的政治势力几乎没有,而废立之事客观阻力太大,成事难矣。

刘邦

在废立失败这件事上,刘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立储过早,刘邦未称帝前是汉王,在汉二年就立刘盈为太子。

而刘邦总共有八个儿子,立刘盈为太子时,才有两个儿子,另一个儿子是他娶吕后之前和曹氏所生的私生子刘肥。

  • 虑事不周:废立太子这件事阻力十分强大,肯定会搞得朝堂动乱,戚夫人年少无知,没有政治远见,但刘邦从泗水亭长做到一国之君,身经百战,怎会不知其中利害?

但他还是向戚夫人许愿,给戚夫人错误信号引导,戚夫人因此闹腾得更厉害,刘邦公开废立之事,无疑是让戚夫人与吕后立下不共戴天之仇。

刘邦不曾想过,万一废立失败,他年迈多病,撒手人寰后,戚夫人面对心狠手辣的吕后,处境将如何?

  • 优柔寡断:刘邦一开始想废,后来见到商山四皓又改变主意,不再废立。

废立太子虽然阻力极大,但也不是没有成功案例,比如后来的汉景帝废栗太子立王夫人儿子刘彻为太子,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帝。

废立太子之事不做则已,做则必成,否则后患无穷,刘邦是开始要分废,动静特别大,引起朝臣群反之,但后来又优柔寡断,做到一半,放弃废立之事。

刘邦是戚夫人唯一的支持者,刘邦若单面“撤兵”,戚夫人无异于自绝。

结语

刘邦废立太子失败与他的优柔寡断,不够果敢有很大关系,他是一国之君,如果他力排众议,一废到底,其他政治势力也毫无办法。

吕后为了保住刘盈太子之位,沉着应对,借助朝臣,舆论,外戚势力三方力量,对废立之事借力打力,步步为营,让刘邦内心产生动摇。

戚夫人见大势已去,只会玩和哭的她,毫无挽救办法,夜夜啼哭,最后眼睁睁看着废立之事化为泡沫,刘邦去世后,吕后立马翻脸,将她虐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