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吕后,许多人脑海中涌现的一个词便是——“人彘”。

她在位十五年,杀功臣,诛皇子,大封诸吕,杀伐决断,心狠手辣,让人切齿扼腕。

但有一点人们却忽略了,当时上层权力机构斗争惨烈,但汉初的整个社会的政局却是稳定的,一般情况下,封建社会的宫廷政治和江山社稷的稳定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为何吕后掌权期间,虽然上层权力集团斗争激烈,但社会政局却相当平稳呢?

让时间回到汉高祖刘邦去世那天,从此,吕后正式开启历史上第一个称制掌权女政治家序幕。

  • 遵从刘邦遗嘱,平稳交接相权

高祖十二年,刘邦平定黥布之乱后,身负重伤,一病不起,拒绝大夫医治,此时吕后问弥留之际的刘邦。

“陛下万岁之后,若萧相国(萧何)去世,谁可以继任?”

刘邦答:“曹参”。

吕后继续问:“如果曹参去世呢?”

刘邦答:“王陵”。

刘邦弥留之际,吕后只问了刘邦相国人选,可见吕后对相位的重视,汉代相国权力非常重,因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都是相国。

刘邦去世后,吕后执行了刘邦的遗言,先后任曹参和王陵为相,相权得以平稳交接政策得以顺利延续,相权的平稳交接意味着政治的连续性,政治的连续性,意味着社会的稳定

此项措施对稳定汉初政局起了很大作用。

所以尽管当时上层斗争激烈,但吕后“乱家不乱政”,整个汉初社会是稳定的,也说明吕后此时并无野心,至少说当时吕后没有篡夺刘氏江山的野心。

那么吕后除了稳定汉初政局外,吕后在他掌权的十五年期间,还有哪些利于社会发展的政令呢?

吕后废除秦朝苛法——夷三族罪和妖言令

吕后废除秦朝苛法——夷三族罪和妖言令

苛法是指秦朝的法律,秦始皇统一六国,君临天下,无比恢宏,但大泽乡的一声怒吼,短短三年,盛秦就被灭了。

所以秦的灭亡对汉初人震动非常之大,具有政治头脑的文人都在思考,秦为什么亡?有两个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暴政苛法

所以刘邦入关中之后,最得人心的措施就是“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矛头直指秦朝苛法。

但这在当时是一个临时性的措施,刘邦并未废除秦朝全部苛法,所以在他称汉王开始一直到刘邦去世(高祖十二年),这十二年间,很多法律是沿用秦朝法律。

其中最著名的苛法就是:夷三族罪。

夷三族并不是一刀杀掉,而是有一整套严格步骤,汉的开国功臣韩信和彭越就是死于夷三族罪,彭越死后吕后把他剁成肉酱分封给各个诸侯,并且派手下监视诸侯必须吃掉。

让人背脊发凉的是,这并不是吕后临时起意,而是夷三族的最后一个步骤。

夷三族的主要步骤为: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制肉酱。

翻译过来就是,黥:在你脸上刺字,劓:把你鼻子割掉,斩左右止:把你的左右手和脚的指头剁掉,笞杀之:乱棍打死,枭其首:割头,制肉酱:把死者尸体做成肉酱。

夷三族是极其残酷的苛法,让人毛骨悚然,但能受此刑法的人毕竟只有少数,但另一种苛法祸及的人群范围就十分广,此法叫妖言令。

何为妖言令?

秦朝暴政,赋徭沉重,战火连天,百姓苦不堪言,自然少不了言语抱怨,但是你的抱怨只要有损秦朝统治阶级形象,就会被定义会妖言,死罪难逃。

妖言令相当于统治阶级拿一个透明胶带封住老百姓嘴,钳制百姓舆论自由,百姓苦不堪言。

吕后当政期间废除了夷三族罪妖言令,缓和了统治阶级和百姓的矛盾,促进了社会发展。

对商人放宽政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对商人放宽政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封建社会历来重农抑商,对商人压制很厉害,在汉朝商人不能穿丝绸衣服,不能乘车,这些限制,吕后称制后,全部废除了,对商人政策宽松,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对老百姓来说是一项德政。

在吕后掌权的十五年里,确实实行了一些德政,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虽然她也有很多残忍的行为,但她在政权期间,德政与秽政是并存的。

奇怪的是,吕后的德政很少有人提及,民间对吕后的印象及其恶劣,只记得她虐杀戚姬谋杀功臣戕害刘氏皇族。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下文将从三个角度来深刻剖析吕后民间形象恶劣的原因。

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下文将从三个角度来深刻剖析吕后民间形象恶劣的原因。

首先对一个历史人物有两种评价,一个是历史评价,一个是民间评价。

历史评价是比较客观的,会把这个人的功过是非全部说到,不会只说好,或者只说坏,功和过须面面俱到,但民间评价只重视人性,造成吕后民间评价恶劣的原因有点。


  • 女性主政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传统的男权社会,而吕后是历史上第一个称制的女性政治家,所以她的一言一行都被世人拿放大镜看。

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就是,刘邦有八个儿子,都是不同妃子所生,说明刘邦至少有八个老婆,而吕后只有一个宠臣叫审食其。刘邦有八个老婆世人觉得很正常,但吕后只有一个男宠世人就十分诟病,还戏称审食其是中国十大男宠之首

这明显不公平,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性历来就是卑躬屈膝服从男性的,但吕后独揽大权违反了这一传统思想,女性称制历来易受人们诟病,批评,所以女性领导人的一言一行特别容易受到世人关注。

人性缺失

民间评价最看重的是人性,二吕后做事最大的失误就是人性的缺失,由件事可以看出

  1. 1. 杀功臣

她的杀功臣和一个重要的民间评价原则相背离——知恩报恩。

韩信是吕后的人,当年吕后被项羽抓去作人质,是韩信率兵断了项羽粮道,项羽无奈才放走吕后。

韩信还是大汉王朝的恩人,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王朝,当年韩信在齐国统领三十万大军,他帮项羽,刘邦被灭,他帮刘邦,项羽被灭,谁都不帮也可三分天下,韩信是汉朝最大的功臣。

吕后却毫不留情把韩信杀了,而且民间流传吕后杀韩信的手法极其残忍——“三不见”,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杀人不见铁器。

据说是吕后用一个布袋将韩信兜住,悬起来,上不见天,下不见地,用竹签子一点一点把他刺死。

这个说法是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纯属民间文学,但民间文学的创作他是有来头的,这个民间文学他的来源,是对吕后残忍的认知,如果吕后是一个很贤德的人,杜撰如此残忍杀人手法,也不会有人相信。

但事实上,“三不见”流传很广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甚至以为这就是正史记载。

这正说明吕后民间形象十分恶劣,不仅不知恩图报,而且以怨报德。

2 . 杀戚夫人

戚夫人却有取死之道,不应该仗着刘备的宠信挑战吕后和太子的位置,但是这个错误罪不至诛,而且是被做成人彘,史书记载吕后让她儿子去看人彘,她儿子看后说了一句话,史记有记载。

此非人所为——《史记.吕太后本纪》,这句话意思:这就是不是人做的事!

吕后的亲生儿子都如此评价吕后,可想而知,老百姓会如何看待吕后虐杀戚夫人的行为。

其实吕后对戚夫人有怨气,可以选择,但吕后偏偏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还喊来她儿子来看,这是吕后残忍,流传广,也是不为后人所认可的事件。

人彘事件是吕后人生最大败笔!

因为这件事违反了民间评价的另一个原则——同情弱者。

戚夫人虽然有取死之道,但废立之事失败,已经注定她悲惨结局,刘邦去世后,她已是弱者了,对于一个弱者,吕后却如此残酷虐杀她,肯定不会得到民间善评

大封诸吕

民间评价的原则,除了上述的知恩图报,同情弱者外,还有一个原则——正统观念。

汉朝的江山姓,天下人公认姓,姓吕的来拿,姓刘的不认可,天下百姓也不认可,后世的人也不认可,吕后的这个行为叫窃国!

正统观念在民间流传非常广,你立了功封王,或者你是刘姓封王,民间都可以接受,无可厚非,吕氏家族在打天下时没有立功,吕后出于私心,大封诸吕,吕后的行为违反了民间的正统思想。

这件事情,让吕后的民间形象更加丑陋。

吕后大封诸吕的初衷,只是想让吕姓富贵,并且世代富贵,但她对富贵的理解有误,封吕为王的做法也为吕姓招来杀身之祸,刘邦“白马盟誓”曾约定,非刘姓不得封王。

其实吕后完全可以遵守白马盟誓,给吕姓封侯而不是王相当于如今的县城,再给吕姓钱,田亩,这样吕姓也可以富甲一方,悠然自得,不违背白马盟誓,不违背民间正统思想,世代延续。

但吕后却是了封地的姓,安排吕姓为王,如此行,违背正统思想,怎会得到百姓善评?

所以吕后死去仅一个月,刘氏余族毫不留情荡平诸吕。


为何吕后的德政不被人记住,秽政却流传甚广?

为何吕后的德政不被人记住,秽政却流传甚广?

吕后的德政是针对所有百姓,秽政却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人,比如杀功臣,诛三族是针对韩信彭越,虐杀刘邦宠妾是针对戚夫人,而且都有十分生动的故事。

举个例子,老板给每个员工都发两百块钱,没有员工会特别感激老板,但如果老板私下里单独给你发两千块钱,你一定十分感激老板,会记住他对你的好。

所以统治者施仁政,惠及天下时,有时人记不住你,但如果统治者特别针对一个人,违反常规,反而容易被人记住。

这也是吕后的秽政被后人深深记住的一个原因。

结语

结语

吕后做为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的女主,她为稳定汉初的社会,维护汉初的经济发展,废除秦朝的苛法,做了不少事情,这些事情应当得到肯定。

但吕后也实行了一些秽政:杀大臣,诛皇族,虐戚姬

历史很奇怪,后人只记住了她的秽政,很少提及她的德政,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