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9岁成为国产龙芯1号研发团队中最年轻成员,24岁博士毕业,29岁晋升为研究员,33岁和弟弟一起创立寒武纪,一路“开挂”的陈云霁被视作天才少年。

而就在昨晚,寒武纪IPO“闪电”过会,成为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

寒武纪3月26日进入科创板“考场”,经过两轮问询后快速过会。历时68天,刷新科创板审核速度。尽管过去三年亏掉了16亿元,中信证券依然给寒武纪给出192亿元-342亿元的估值。

作为国内AI芯片龙头企业,无论是创始人的少年天才路,还是公司本身的传奇经历,都让寒武纪每一步的发展备受瞩目。在强调技术自主可控的当下,寒武纪更是被寄予厚望。

01

一路“开挂”,天才两兄弟的创业路

2002年,年仅19岁的陈云霁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意气风发。

就在一年前,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块CPU方舟1号面世,中科院计算所的龙芯课题组也正式成立,同样毕业于中科大的胡伟武博士是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而成为胡伟武的学生,是陈云霁当时最大的志向。

这年夏天,陈云霁终于如愿以偿,凭借优异的成绩,来到中科院计算所硕博连读,他的导师正是胡伟武博士。

当时由于龙芯研发人手短缺,胡伟武将19岁的陈云霁安排进了龙芯研发团队,成为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而陈云霁也如福星一般,就在他加入团队的这个夏天,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代号X1A50流片成功。

与方舟不同的是,龙芯团队并没有做CPU方面的经验,没有海外留学经历,胡伟武更将自己戏称为“土鳖派”。此外,胡伟武启用了大量学生,处于一种边学习边开发的状态,陈云霁硕博连读期间的最大收获就是全程参与了龙芯的研发工作。

因为技术不成熟、学生比例较大的缘故,龙芯项目的进程相对缓慢,从龙芯1号到3号历时7年时间,直到2010年龙芯中科公司成立,才开始产业探索。项目进程缓慢,对于陈云霁有一个好处就是在芯片开发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这样,陈云霁在龙芯团队一待就是12年,24岁取得中科院计算所博士学位,29岁晋升为研究员。目前国内最新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教材,就是胡伟武和陈云霁在2011年合作编写的。

这位14岁就进入中科大的天才科学家,还有一位比他小两岁的弟弟——陈天石,自认为不输于哥哥的陈天石,2001年16岁的他追随哥哥的脚步来到中科大少年班。

后来,正是这位少年改变了中国芯受制于人的窘境。

实际上,陈天石在中科大最早的专业并不是计算机。本在数学专业的他,却因成绩太差担心以后“没饭吃”,只能考虑换专业。百般纠结之后,陈天石通过抓阄的方式在物理和计算机专业中选择了计算机。

由于之前学的是数学专业,因此陈天石没有写代码的经验,但庆幸的是,当时计算机系的导师对学生十分宽容,并没有嫌弃他成绩差。本科毕业后,颇具天赋的陈天石顺利进入中科大计算机系读研究生,并一直读到博士毕业。

在那期间,陈天石的导师是现在担任南科大系主任的姚新老师。姚新老师不仅发现了陈天石的“慧根”,还顺利地“忽悠”他学习人工智能,此后更是成为他的主攻方向。

因为爱人在北京的关系,陈天石读博的最后一年,经常跟导师找借口说去北京计算所做基础研究。一来二去,陈天石渐渐熟知了哥哥所负责的龙芯项目,并且得到了胡伟武的赏识。

在陈天石博士毕业之时,导师告诉他可以考虑留校工作,同时胡伟武也邀请陈天石加入龙芯工作。虽然他在此前完全没有处理器架构相关的基础知识,但是盛情难却,陈天石最终还是答应了。

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勇气的决定,当时的AI远没有现在火热,甚至有很多人因找不到工作选择转行,而计算所大都选择做芯片,陈天石在计算所感觉无用武之地。

终于,厌倦了画版图的陈天石,产生了一个非常“不靠谱”的想法:既然自己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而且计算所又有芯片研发的基础,是不是可以将AI和芯片结合在一起呢?

兴奋不已的陈天石将这个“不靠谱”的想法告诉了哥哥陈云霁,没想到二人一拍即合。就这样,陈天石、陈云霁决定联手做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的交叉研究。尽管芯片设计落后发达国家几十年,人工智能同样落后几十年,但是AI+芯片,陈氏兄弟称得上是先驱者。

虽然做AI芯片的想法看似非常“不靠谱”,但是陈氏兄弟也认真地寻找可以支持自己想法的理论依据。当时,陈氏兄弟甚至以自动驾驶作为例子去说服计算所的领导。2010年得到计算所李院士支持的陈氏兄弟决定继续AI芯片的研发工作。

2012年,陈云霁、陈天石带着几个计算所的师弟,包括后来在寒武纪任高管的刘少礼、郭崎、刘道福、杜子东等,以及首次提出“AI加速器”概念的Olivier Temam教授,启动了神经网络处理器(AI芯片)项目,这也是寒武纪的技术来源。

项目命名非常直白,就是汉语拼音DianNao(电脑),据说是在Olivier教授的建议下定的这个名字,与其取一个平淡的英文名字,还不如反其道而行用中文的拼音来命名,这样对外国人来说是“外语”,他们反而会觉得十分“洋气”。

2014年3月,陈氏兄弟团队公开提出国际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学术架构DianNao,该学术论文获处理器架构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ASPLOS最佳论文奖,这是亚洲学术研究成果首获处理器架构领域顶尖会议最佳论文。

同年12月,团队在DianNao的基础上公开提出国际首个多核深度学习处理器学术架构DaDianNao,该学术论文获处理器架构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MICRO最佳论文奖。这也是MICRO自1963年创办以来,第一次由美国以外的研究者摘得该奖项。

后来,团队又相继开发出了PuDianNao(普电脑,通用机器学习处理器)、ShiDianNao(视电脑,图像识别处理器)等。2016年发布国际首个智能处理器指令集Cambricon ISA,最初命名为DianNaoYu(电脑语)。

2015年,陈云霁入选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的全球最佳35名创新人士,又在第二年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

02

华为一眼看中,短短一年即成独角兽公司

2015年,团队获得了中科院先导专项数千万元的资助,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仅20人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但是实验室的成就不是陈氏兄弟的终极目标,他们要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2016年3月,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关村注册成立,行事谨慎的陈天石担任公司CEO,而陈云霁选择继续在计算所搞科研,为寒武纪的首席科学家。

之所以将公司命名为“寒武纪”,是因为寒武纪’这个地质纪年是生物多样性大爆发的时代,这项科研成果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人工智能也能像生命一样出现大爆发。

寒武纪成立的第一年,就发布了世界首款终端人工智能专用处理器(寒武纪1A)。这个产品直接摘得世界互联网大会评选的十五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并一眼被华为看中,集成到华为海思的麒麟970芯片中。

麒麟970被公认为全球首款内置独立NPU(神经网络单元)的智能手机AI计算平台,而NPU指的就是寒武纪1A处理器。

2017年10月,首款采用麒麟970的华为手机Mate 10正式发布,这是全球手机行业首次引入人工智能概念。后来的事实证明,搭载寒武纪1A的华为麒麟970以每分钟识别2005张照片击败了苹果A11芯片每分钟的889张照片。

用陈天石的话来说,“这一成功合作已成为全球手机和智能芯片发展史中的标志性事件,吹响了手机进入智慧时代的号角,为中国高科技公司的商业合作树立了典范。”

麒麟970名声大噪,寒武纪也因此一炮而红,拿到了上亿元的订单。同时,寒武纪获得了国投创业、阿里巴巴、联想创投、国科投资等共计1亿美元的A轮融资,成立仅一年时间,寒武纪估值已达10亿美元,短短一年就成为一家独角兽公司,这也是全球智能芯片领域诞生的第一个独角兽公司。

随后的两年,寒武纪不断发布新产品,最引人注目的是,寒武纪还发布了第一代云端AI芯片MLU100,以及搭载MLU100的云端智能处理卡。

MLU100芯片是寒武纪发展历程上全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寒武纪已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家)同时拥有终端和云端智能处理器产品的商业公司。

就在云端芯片发布后的一个月,寒武纪完成了数亿美元的B轮融资,领投的机构为清一色的国家队,投后公司整体估值达25亿美元,领跑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的创业公司。

03

被华为抛弃,从客户变成对手

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寒武纪的收入全部来自IP授权,而华为分别贡献了其中的98%、97%。可以说,寒武纪一成立就起飞,就是靠华为。

但华为在与寒武纪短暂合作后,很快就抛弃了后者,转而自研AI芯片模块。2018年10月华为向外公布了其“达芬奇计划”,一口气发布两款AI芯片昇腾910和昇腾310。2019年华为推出的新款手机芯片麒麟990、麒麟810全面采用了华为自研AI模块,结束了与寒武纪的合作。

自此之后,寒武纪IP授权收入断崖式下滑,寒武纪的主要收入来源变成了智能计算系统集成。并且,寒武纪本次科创板上市的募投项目中,也并无任何关于IP研发的内容。因此上交所问询寒武纪时,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回答“被华为抛弃之后怎么办”的问题。

寒武纪也表示,目前华为的支付的费用仅基于原有合同,双方未达成新的合作。因此2020年华为方面支付的授权费还将下滑,并且华为未来继续采购寒武纪IP的可能性较小。

对于华为与寒武纪的分手,有多个版本的传言。传言一是华为要求跟寒武纪签独家授权,但被坚持要做中立芯片供应商的寒武纪拒绝,华为不能容忍关键部件失去控制,因此选择自研。传言二是寒武纪的AI模块使用效果让华为不满意,因此华为认为“买不如做”,转而选择自研。传言三是,华为最初选择与寒武纪合作本就是权宜之计,自研是华为一贯的方针。

对寒武纪来说,最麻烦之处还不单单是失去了华为这个大客户。目前华为海思也拥有包括终端智能芯片、云端智能芯片、边缘端智能芯片的完整产品线,而这些恰恰就是寒武纪的产品线。

业内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华为学谁,谁死;谁学华为,谁死。

华为从客户变成了竞争对手,对任何半导体领域的创业公司而言都是巨大的危机。实际上,在一些AI芯片的细分市场上(例如安防),华为海思已经建立优势,寒武纪这样的创业公司要想生存,必须从华为手上抢夺市场份额。

04

背靠中科院,拿下政府IDC大单

没有了来自华为的稳定收入,寒武纪在商业化方面只能另寻他途。不过,寒武纪很快又找到了另一座靠山,就是中科院。

2019年4月25日,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与中科院计算机所签订合作协议,建设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项目。这个项目很快成了寒武纪最大的“现金奶牛”。

横琴项目一共有三期,在一期建设中,寒武纪为中科曙光的服务器提供算力,也就是智能加速卡。二期则直接由寒武纪承建,给寒武纪带来了2亿元的“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收入。

横琴项目一期已经在2019年6月建设完成,二期正在建设中,预计在2022年还将进行第三期的扩建。因此,横琴项目未来几年间将为持续为寒武纪带来收入。

除了横琴项目之外,寒武纪2019年还签约拿下了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人工智能计算创新中心的项目。巧合的是,2019年6月寒武纪刚刚与西咸新区签约,在该区建设西部总部。众所周知,以订单或投资开路,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常见路数。

珠海横琴和西安沣东两个政府IDC项目,在2019年为寒武纪贡献了约80%的收入,其中横琴项目贡献了60%的收入。这两个项目虽然收入丰厚,但背后的关联关系和地方引资招商的战略考量因素,却让商业上的价值大打折扣。

05

寒武纪上市的意义

美国封锁我国芯片的消息不断刷屏,这也让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解决芯片问题,不能靠同情和口号。中国要有自己的芯片公司,是产业发展带来的必然需求。

2020年有望成为中国半导体设备的转机之年。全球5G产业的高速发展,将对半导体及设备需求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5G技术的核心在于芯片,无论是基站还是移动手机,都与之息息相关。

这其中,AI 芯片的市场有着非常可观的前景。根据ABI 的报告,云端 AI 推理与训练服务应用市场,将从2019年的42亿美元成长至2024年100亿美元,这是一片寸土必争的战场。虽然应用场景各有侧重,但英伟达、英特尔、AMD 等传统芯片大厂是不可能放过这一市场的。

中国芯片产业过去的实践中,有这样一个教训:只盯着市面上的前沿技术,而缺少前瞻性,结果由于研发周期带来的实质,节奏上总是慢半拍。因此,要想有所突破,需要布局新的赛道。

新赛道需要有人引领,寒武纪是A股罕见的纯正AI芯片公司,技术也是全球领先水平。中国科创板需要示范效应,近期包括寒武纪在内的中国最优秀的几家芯片公司陆续在科创板上市,示范效应必将带动一大批芯片公司发展壮大,这才是寒武纪这些领头羊们上市最重要的意义。

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最前延观点

| 文章来源大数据实验室,无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 我们以作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