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魔王。

最近看到一个事情,相信牵动了很多吃货的心。关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到一件事情,“螺蛳”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一下子让人不能好好玩耍了。要知道很多地方,可是有着悠久的吃螺历史(罗志祥:不是我)。那么以后还能愉快吃螺吗?

首先先上结论,此“螺蛳”非彼“螺蛳”。

我们常说的“螺蛳”,也就是淡水螺,主要分为两类,田螺和石螺。作为一种食材,每天用量极大。而列入保护名录的螺蛳,与常吃的螺蛳不是一回事儿。因为它是一种特有动物,那不同的“螺蛳”如何区分呢?就像每个人有身份证一样,自然万物也有自己的身份证明。

它们的“身份证”就是自己的拉丁文学名。这里就涉及到生物学上,一个经典的命名方式——双名命名法。顾名思义双名需要两个名字,也就是说每个物种学名由两部分构成:属名+种加词。属名由拉丁语法化的名词组成,首字母需要大写;种加词是拉丁文中的形容词,首字母不大写,通过这种方式将任何一个物种,用两个单词进行准确地界定。

回到“真假螺蛳”的故事上,这里拟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的“螺蛳”是腹足纲、田螺科、螺蛳属,拉丁文学名为Margarya melanioides,在它下面还有6个种。我们常说的“螺蛳粉”中的“螺蛳”,其实只是一种俗称。

它并不是学名,更像一种外号,就像“小胖墩儿”用来称呼微胖的朋友。而制作“螺蛳粉”的原料,田螺和石螺其实也不是学名,石螺的学名叫作“环棱螺”,田螺叫作“中华圆田螺”或者“中国圆田螺”。

现在就弄清楚了,名录中拟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的“螺蛳”和“螺蛳粉”中的田螺和石螺,属于完全不同的物种,一般的田螺和石螺很容易生长,哪儿哪儿都能看见,去乡下走一圈,有水的地方一看就能发现不少,而受保护的“螺蛳”,主要在云南省的高原湖泊中生长,一般人根本不容易见到。

现在大家可以放心了,如果还是放不下心,那就吃一大口螺蛳粉压压惊吧!

好啦以上就是本期内容,如果感到一点点收获,欢迎点击关注“幻世魔王”留言互动,我在评论区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