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复刊,我揣着报社发的临时记者证出去采访,碰到稍老一点资格的人,都会对我提起一个名字,然后便是一迭声的夸奖。

后来,不论我是去体委或运动队采访,或者与退休的老体育人聊天,他们都会用老一代的眼光注视着我,对我说,要好好向你的这位体育记者前辈学习,他可真的是人才啊!

晚报刚复刊时,记者队伍青黄不接,体育版经常请当时在体育报任记者的颜世雄写文章。这位颜老师在我们年轻人眼里,就像山一样地存在,写文章不打草稿,300字一页的稿子,写好一张,我们马上拿着从5楼办公室飞奔到一楼排字房给排字师傅,因为立时三刻排版,马上就要付印,一分钟也耽误不得。

就是这么一位令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颜老师,说起这位前辈也是一脸的尊敬。当时我心想,还有谁,比“山”还高?

写到这里,我必须报出他的名字了,冯小秀。

说实话,在我当上体育记者之前,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之后,这个名字几乎在我每一次采访老一辈体育人时,都会从他们的口中听到。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厉害人啊?!

我先从百度的介绍里,看到这些介绍:

冯小秀(1920~1976)

广东番禺人,著名体育记者。16岁进香港《南华早报》任体育记者,民国28年(1939)在上海《辛报》任体育记者,抗战胜利后与桑榆合作负责《东南日报》体育版。解放后先在《亦报》,1953年到《新民晚报》任体育记者,后兼体育组副组长。他未进过大学,靠自学成材。由于爱好体育和工作勤奋,在《东南日报》时已是沪上著名体育记者。在民国第七届全运会时,《东南日报》出版丛书,小秀也有成册。他写报道,具体生动,余味无穷。在《东南日报》僻有“小秀评球”专栏。后在《新民晚报》也有小秀的“场边谈球”等栏目。

这些就是关于他的全部介绍了。有许多在这里面没有,比如说,他最厉害的地方,是即使没有在现场,找几个人问一下,就会写出一篇就像是亲临现场的球评。他的球评非常独到,观点鲜明,说服力强,文字从没有旧文人的那种晦涩,非常好上口。

这些还都没什么,最最厉害的是,他不下场采访,事后打个电话,许多教练球员都相信他,什么都愿意和他说……

两种情况很特别:一,不去现场就能写出妙文;二,不下场地就能采访到第一手材料。冯小秀不是体育记者吗?为什么不去现场采访?为什么不能和当事人面聊?

这里牵出一段伤心的往事。

在当时那个年代,冯小秀认为“政治上有问题”的人,被晚报留用,“内控使用”(从这些专用名词上,可知当时之诡异、阴冷)。留用的代价,便是没有记者证。没有记者证,就进不了场地,有时不得不自己买票,坐在观众席上看比赛;比赛之后不能采访,只能打电话……

冯小秀的本事,很大一部份就是这样造就的!

当我从老报人嘴里听到这些时,心里非常地难受,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啊,能够忍辱负重,在歧视和不公的环境中,还如此勤奋地工作,并且“再创辉煌”,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承受力啊!

因为年代久远,我没有看过冯小秀长辈的文章,也没有见其一面,但是这个并无力度感的名字,却一直深深沉沉地埋藏在我的心里。当时我暗暗立誓,一定要做一个冯小秀似的体育记者。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体育的发展,媒体的进步,早已经从那个年代脱胎换骨了,现在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冯小秀,更无人知晓,在那个时代,那个叫冯小秀的体育记者,是怎么样从球场的观众席上回到办公室,操起电话采访教练球员,然后信笔写出一篇第二天令人阅后不忘的“场边谈球”……

今天是国际体育记者日,仅以此文献给我从未谋面,但永远在我心里的前辈,体育记者大师——冯小秀。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