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的“師道尊嚴”和“禮無往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李佳喜

“師道尊嚴”出自《禮記·學記》,又見於《韓詩外傳》卷三。《學記》云: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四部叢刊本)

“禮無往教”則數見於先秦兩漢典籍,除《禮記·曲禮上》只有“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一句話,而沒有交代背景外,其他記載都有具體的語境,如《韓詩外傳》卷三:

孟嘗君請學於閔子,使車往迎閔子。閔子曰:“禮有來學,無往教。致師而學,不能學;往教,則不能化君也。君所謂不能學者也,臣所謂不能化者也。”於是孟嘗君曰:“敬聞命矣。”明日,袪衣請受業。(四部叢刊本)

《呂氏春秋·孟夏紀·勸學》:

往教者不化,召師者不化。(四部叢刊本)

既能“召師”,則亦是針對君主或有權勢者而言。《白虎通義·辟雍》:

天子太子,諸侯世子,皆就師於外,尊師重先生之道也。《禮》曰:“有來學者,無往教者也。”《易》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四部叢刊本)

《後漢書·儒林列傳下》:

包咸字子良,會稽曲阿人也。……太守黃讜署戶曹史,欲召咸入授其子。咸曰:“禮有來學,而無往教。”讜遂遣子師之。(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版,第九冊,第2570頁)

又《方術列傳上》:

郭憲字子橫,汝南宋人也。少師事東海王仲子。時王莽為大司馬,召仲子,仲子欲往,憲諫曰:“禮有來學,無有往教之義,今君賤道畏貴,竊所不取。”(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版,第十冊,第2708頁)

只要細讀《學記》《呂氏春秋》《白虎通義》的議論,以及《韓詩外傳》《後漢書》中時人的理解,便很清楚:“師道尊嚴”和“禮無往教”都是針對“君”與“師”,或“達官顯貴”與“師”的關係而發的,是為了防止傲慢的君主或達官顯貴對師者“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以倡優蓄之”而特意提出的。

但後世之人往往不明此義,斷章取義地拎出《禮記》中“師嚴然後道尊”、“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兩句話,而無視其具體語境與所指對象,將之普遍化,變成對普通學生的“原則性”要求。這便使得本是為了抗議傲慢權力而發的“師道尊嚴”和“禮無往教”,變成了“胡亥督責之術”,變成了老師壓迫弱勢學生的“理”(除了少部分達官顯貴,絕大多數學生相對於老師都處於弱勢地位),使一些老師動輒以“師道尊嚴”自高,以“禮無往教”推卸教育之責。其卑劣者更視學生為傭隸、為僕妾,斥罵之,役使之;然視君上則如神聖,言必稱語錄,奔走以求售,極盡諂媚逢迎之醜態!

在歷史上,程頤的“師道尊嚴”,可能是最為後世稱道或批評的例子。但需要指出的是,程頤不僅對普通學生很嚴厲,即便對皇帝也很嚴厲:

一日,講罷未退,上忽起,憑檻戲折柳枝,先生進曰:“方春發生,不可無故摧折。”上不悅。(周勛初主編:《宋人軼事彙編》第三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406頁)

為了“化君”,為了“格君心之非”(《孟子·離婁上》),為了“攻其邪心”(《荀子·大略》),程頤在皇帝面前當然要保持凜然不可侵犯的“師道尊嚴”,這也是程頤最讓人尊敬的地方。只是平時對普通學生亦如此,則難免太過,最終使人“敬而遠之”:

二程隨侍太中知漢州,宿一僧寺。明道入門而右,從者皆隨之;伊川入門而左,獨行。至法堂上相會,伊川自謂:“此是某不及家兄處。”蓋明道和易,人皆親近;伊川嚴重,人不敢近也。(周勛初主編:《宋人軼事彙編》第三冊,第1404頁)

《傳習錄》中的一則記載也值得參照:

王汝中、省曾侍坐。先生握扇命曰:“你們用扇。”省曾起對日:“不敢。”先生曰:“聖人之學,不是這等捆縛苦楚的,不是粧做道學的模樣。”汝中曰:“觀‘仲尼與曾點言志’一章略見。”先生曰:“然。以此章觀之,聖人何等寬洪包含氣象!且為師者問志於群弟子,三子皆整頓以對。至於曾點,瓢飄然不看那三子在眼,自去鼓起瑟來,何等狂態。及至言志,又不對師之問目,都是狂言。設在伊川,或斥罵起來了。聖人乃復稱許他,何等氣象!聖人教人,不是個束縛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從狂處成就他,狷者便從狷處成就他。人之才氣如何同得?”(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18頁)

根據個人的經驗和觀察,對於大多數出身於普通家庭的學生而言,即便有“尊師”、“來學”之心,面對道德學問皆足以讓人尊敬的老師,也難免有一些“一則以盼,一則以懼”的微妙心理:一方面很希望能跟老師親近,向老師請教;一方面又敬畏而不敢前。在這個時候老師的態度便很關鍵,若老師能主動一些,或當學生終於鼓起勇氣請教時能熱情一些,學生便很自然地“重道而親師”了;若老師擺出一副“師道尊嚴”的姿態以自高,冷冷以對,學生自然也就愈加畏縮而不敢前了。

2020年7月5日,寫於鐵嶺

PS.所有投稿均开启赞赏功能,所有赞赏将尽数转交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