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男儿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保家卫国、驱除鞑虏,一直都是热血男儿应做之事。但战场一直犹如绞肉机一般,完整的进去容易,想完整的出来却很难。

杜甫曾在《石壕吏》中如此写到:"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很好地描述了战场的残酷以及对于每一个家庭的打击。

可若无人守国,家何以存!所以在历史中,不乏有那些将国置于家之上的母亲们,如岳飞的母亲为他刺下精忠报国,杨家将故事中满门忠烈战死沙场,徒留女眷独活于世。在抗战时代,也有这样一位母亲鼓励儿子上了前线,为国效力。而她的儿子正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将军:刘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深明大义的刘忠之母

1906年,刘忠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才溪村的一户贫农家庭。刘忠家里很困难,一直过得很不好,爷爷病故了没有钱安葬、父亲生重病也没有钱治病。

小时候的刘忠常常和母亲一起上山,采野菜、砍柴换钱,生活过得非常艰辛。好不容易过年时候家里准备了一小块肉准备做菜,结果地主来收租,发现刘忠家里没钱后,直接把这块肉拿走了。大过年的刘忠家里只能吃野菜度过。

饱受压迫的刘忠从小就非常痛恨这些无良地主老财,希望能够有一天改变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就算再穷,刘忠的父亲还是送他上了几年私塾。刘忠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过目不忘,看过一的书他就可以完整的记住,而且每次考试都可以拿到第一名。这种学习能力让老师们都很喜欢刘忠。

但刘忠的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两年后,母亲实在是供不起他读书,只得让他辍学。对于这个记忆力超群的小孩子,私塾的老师们不忍心埋没他的天赋,所以又把刘忠找了回来,让他免费读了一年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8年,刘忠刚满12岁,他的母亲送他去当泥瓦匠的学徒,希望他能够学习一门手艺,以后养家糊口。但刘忠因为营养不良导致太过瘦弱,重的东西提不动。聪明的他就从墙上挖了个洞,利用杠杆原理去抬重物。

在泥瓦匠行当干了三年学徒之后,他总算有机会和师傅一起出去盖房子,见到了不少东西,也长了很多见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良地主们对于农民的压迫日渐增长,伴随着我党的宣传,才溪乡也出现了农民暴动。

1929年,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刘忠接触到了我党。他立即决定加入我党,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员,帮助农民同胞一起暴动,推翻由地主控制的才溪乡。那次的暴动非常成功,由于刘忠很积极,所以他成为了暴动的领导人之一。

暴动成功后,刘忠陷入了选择困难。究竟是留在家乡照顾母亲,还是远走他乡参加革命,这让刘忠非常为难。就在艰难抉择之际,深明大义的刘忠母亲劝解自己的儿子去参加革命,为更高的理想奋斗。刘忠吃下定心丸后,带领了十几个赤卫队队员参加了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儿在外显赫,母在家受苦

因为刘忠读过书,有文化底子,打仗还很勇猛,所以他很快就在红军中得到晋升,从一个小兵升级为团一级干部。之后刘忠更是身先士卒,甚至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带领队伍扛着机枪在龙山顶上击落了一架敌军飞机。这对于当时还主要依靠长矛大刀的红军来说是一件极其振奋人心的事情。

1933年,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刘忠当上了侦查科科长。侦查科的工作十分复杂,不仅仅是要侦查红军前进路线上的城市,更是要负责佯攻、"抓舌头"(抓俘虏)、牵制、制造混乱等工作。

在1934年的湘江战役中,刘忠率领便衣侦查团一直在侦查桂林、全州的敌军分布与具体战斗力。当刘忠潜入全州之后,发现在全州只有一个民兵团在守卫,国民政府的主力还没有到达。深知机不可失的刘忠立刻联系了五团的李参谋长,告诉他速渡湘江,占领全州。

可李参谋长过于谨慎,非要先向指挥部报告。一来二去,先机尽失。等到第二天五团渡江之后,国民政府主力已然入驻全州,无奈之下只得放弃进攻全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团的犹豫不决让刘忠十分愤怒,但他并没有因此赌气,而是绕道全州以西,占领有利地形,对全州的国民政府部队进行钳制,掩护红军主力渡江。由于身处敌阵之中,刘忠和他的便衣侦查团被围困在资源整整一天,最后他声东击西,带领自己的部队连夜逃出敌军包围网,和红军主力汇合。

由于刘忠带领的侦查团每次总能将准确的情报及时反馈给红军主力,红军才能次次突破重围,成功撤离。

在抢渡乌江、巧取遵义、四渡赤水、智过彝民区、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通过大草地、突破腊子口、攻夺吴起镇等多个著名战役中,刘忠和他的侦查团引导红军冲破重重障碍,为长征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5年,刘忠在开辟豫北的过程中成功消灭了当时的两大伪军:李正德、张伯华。豫北根据地也随之扩大,成为了反攻的坚强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之后,刘忠被授予中将军衔。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老母亲,但工作过于繁忙,他只能派遣自己的警卫员前往才溪乡寻找自己的母亲。警卫员到达才溪乡之后,找了许久没有找到刘忠的母亲,正要准备启程返回,却发现刘忠的母亲正在村口的街边乞讨。

儿在外显赫,母在家受苦。在儿子参军之后,刘母患上了疾病。没有劳动能力的她只得乞讨度日,甚至她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是中将。在警卫员将刘忠母亲接回北京之后,刘忠看着母亲狼狈的样子不禁潸然泪下,经过好久的修养,才让母亲恢复健康。

后来由于刘母不习惯住在大城市,和儿子打了招呼之后又搬回了老家才溪。这位简朴低调的母亲,值得钦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家栋梁陨落

刘忠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军功,更是在于他的教育奉献。1936年,刘忠进入延安大学学习,后来留校担任大队长、分校校长等职务。为抗战和解放战争培养了许多人才。很多精英部队都是从他手里出去的。

建国后,刘忠致力于军队教育。1950年,刘忠参与筹建军事学院,随后和刘伯承一起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并任职院务部长等多个职位。

1953年,刘忠又开始筹建高等军事学院,从绿化到设施建设,刘忠都是亲力亲为,有力的保障了学院建设以及运行。刘忠对于教育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年轻人,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

晚年的刘忠不甘于碌碌无为,他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回忆录。《从闽西到京西》和《闪光的足迹》都是他的作品,这些作品也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2年8月7日,刘忠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刘忠中将为革命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更是在之后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为人低调,从不以功臣自居,教育孩子也不让他们说自己是中将的孩子。

他曾多次对自己的儿女说道:"一个人一生不能做坏事,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好。"

刘忠高尚的情操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时刻警醒自己做一个对中华有用的人。

文/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