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的时候,点评几个小伙伴的大纲,无意间发现几个不太一样的大纲。
一个小伙伴是在上一次私教班被淘汰了的,因为跟不上。她对自己能否走写作这条路,充满了怀疑。我跟她说,你再跟一次吧。
这一次作为复读生,我明显发现了她态度的改变。就拿这次大纲而言,她的每一个细节都抠得特别仔细。很显然是用了很大精力,发掘了很多素材,才最终开始落笔的。其中有很多素材,是我之前没见过的,非常新鲜和一手。
之前她的大纲总是逻辑不清晰,但是这次我发现她的逻辑非常顺畅,并且几乎毫无漏洞。
我问她,你怎么做到这么大进步的?
她说,我按照你说的,把这个大纲写出来之后,然后去找人讲了几遍,发现别人不能理解,于是回去继续顺自己的逻辑,直到有一天,小伙伴表示,能听明白,并且还能印象深刻到可以将整个思路完整地复述出来。
为了这个大纲,她费了很大的心思。她之前完全是零基础,第一期跟的时候完全摸不到头脑,现在能写出80分的大纲,我的内心其实是充满了惊喜的。
但相反的是,几个写新媒体稿子写了几年的,交过来的大纲却让我特别失望。
第一,一看就知道没有去挖掘素材,所以整个大纲都非常地套路,很纯熟但是又充满了油滑。看起来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但是发现这个大纲放之四海而皆准,根本没有任何辨识度。
一年的时间足够让一个原本对内容充满热爱和敬畏的新人,变成一个只习惯写套路化爆款文的自媒体“兵油子”。不舍得下任何功夫,没有短期回报,绝不会去付出。所以他们对这样的训练,本身就很难接纳进来。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宁可带一张白纸但是执行力强的新人,也不愿意带老人的原因。
据我所知,这两个自媒体人,入职的一年时间里,领导规定必须每天写八篇文章。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思考的时间,只有不断地去抄别人的爆款选题,然后把各种资料整合到一起,熟练之后,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出来一篇。
他们根本没时间消化。就跟养鸡场的鸡一样,每天只能待在狭小的空间里,到了点就得拼命吃,两三个月就从小鸡崽变成成鸡,然后被送到屠宰场。它们至死也不会打鸣,没有见过太阳,没吃过虫子,没在田野散过步。
一年这样的训练,足以毁掉一个人所有的文字梦想。即使我非常努力地在点出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案,他们也似乎看出了问题所在,但是让我失望的是,他们呈现在大纲的,却依旧是一个完全放弃抵抗的苍白形象。
一天八篇文章,你能说他们不努力吗?只不过他们朝着错误的方向在努力。为了那一点点流量,他们不得不每天一起来就开始找选题,扒文字,做整合。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时间思考,他们这样对不对。
我曾经问过一个新媒体的创始人,你们一个作者的轮换周期是多长?
他说,最多一年,就差不多消耗干净了,写不出来一个字,于是换一批新人。
我听了之后,感觉到非常的悲哀。因为,我也曾经是他们。
我没有一天写八篇的记录,但我也曾经创造过一周写13篇文章的记录,当时写完以后感觉浑身虚脱,大脑一片空白。
我离职后,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害怕接触文字。好像看到就会吐。
我后来意识到,我也差点是新媒体流水线上被榨干的那个人。
文字,本应该是活泼泼的。新媒体节奏再快,也应该在读者和自己中间找一个平衡点。既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也要考虑自己的写作方向、个人风格,等等。
并且文字有它的成长周期。我们刻意去缩短它的周期,给它打激素,让它失去灵魂。这样的努力,其实是在吞噬一个写作者的灵魂。
没有灵魂的作者,怎么能写出有灵魂的作品呢?
而真正的努力,应该是尊重一篇文章的成熟规律,就好比农民尊重庄稼一样,你应该做的,就是在春天多去播种,努力耕耘、除草、灌溉,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秋天有沉甸甸的健康的果实呈现出来。
哪怕是日更,也尽可能做到不敷衍自己的文字,始终对文字充满敬畏,始终相信一山更比一山高,写作的精进和修行,永无止境。
共勉。
作者:李砍柴,砍柴书院创始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