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滴滴在上海宣布开启自动驾驶载人应用示范项目。用户通过滴滴APP报名,就可以在指定路段体验滴滴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不过,虽然滴滴此次开放了自动驾驶网约车,但还有需要“车路协同技术”做助手,滴滴依然配了两名“司机”来保障安全。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此前在中国机器人峰会上所言,“智能驾驶车辆的主体是车还是人呢?许多车厂没想通,他们想做车,把它自动驾驶地更溜,他们忽略了驾驶员在车当中的位置,实际上,在自动驾驶车辆跑起来的时候,它的认知主体不是车,而是人,所以知行合一非常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

作为中国自动化学科领域带头人,李德毅院士领导了我国最大的智能车联合团队,在国内首次完成了北京至天津高速公路的全程自动驾驶,率先实现了世界第一辆无人驾驶公交车郑州至开封的开放道路无人驾驶。2019年时,他还在一次演讲中抛出一个问题:“自动驾驶炒作这么久,为什么老百姓仍然没有坐上?”转眼2020年6月底,滴滴就让部分老百姓抢先体验了自动驾驶。但是,技术、市场、生态和成本等因素上,自动驾驶仍面对桎梏。据悉,以滴滴的这个示范项目为例,一台自动驾驶网约车就安装了近20个传感器,其中包括1个64线激光雷达、2个16线激光雷达、7个摄像头以及毫米波雷达和超神波雷达,整车造价超过百万!这样的价格确实难以让大多数老百姓成为“消费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政策驱动叠加产品技术推出,我国自动驾驶能否迎来发展“黄金十年”呢?李德毅院士此前就指出,中国智能2030年要想占领世界高地,自动驾驶量产举足轻重,要勇闯自动驾驶量产的无人区。但量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假如量产的车辆出现某个事故,那么这款车就需要大批量的召回,可能会是几十万量甚至是全部,目前还没有企业能做到这个量级的生产。
此外,能够决定自动驾驶量产的还有技术先进水平,更要从现有系统痛点切入,找到刚需应用场景。只有当自动驾驶技术和商业应用市场投缘擦出火花,完成孵化期的“惊险一跃”,又随着应用场景落地的深化,才能加速技术的迭代和新的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李德毅院士预测,他认为2024年将实现中国试点智慧城市,公交车基本上都是自动驾驶车辆。例如,如果宁波所有的公交车都是自动驾驶,因为公交车是固定线路,它是定点停车,运营公司就可以在这样的总框架里做远程调度。李德毅院士指出,到2025年,也许就是自动驾驶万辆规模时代的开始,而自动驾驶车辆真正达到大的规模化量产,还需要等到2060年。目前已经有部分自动驾驶车辆在商业试运营了,滴滴在上海的自动驾驶载人应用示范项目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现在还是处于非常小的范围内,但这是一个标志。德勤日前发布《智能网联时代车企如何打赢数字化之役》白皮书中也预测,未来3至5年,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将迎来一轮高速推进,至2030年,中国运营的自动驾驶车辆将达到3000万辆。自动驾驶如何克服困难从L3到L4呢?在5G等新技术的作用下,自动驾驶的发展会有哪些新的突破呢?第七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将紧握时代脉搏,邀请众多机器人领域顶级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探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新导向等,共谋自动化的“万物互联”时代蓝图。因疫情防控需要,本届峰会将延期举办,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衷心希望各位业界同仁继续关注峰会官网官微公告,及时了解峰会最新动态!期待与各位业界同仁相聚浙江宁波余姚,共同探讨机器人行业所面临的转机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