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冲突在经过两个多月的对峙与博弈之后,近日迎来转机。中印两国外长7月5日晚间进行通话,并达成了一系列新共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脱离接触基础上,双方同意后撤。从后续的执行情况来看,双方军队确实进行了后撤,拆除了帐篷等临时设施。这为中印双方进一步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奠定了基础。
但局势缓和的背后,中印边境潜藏的暗流,也需要警惕。中印在加勒万河谷地区脱离接触形成的缓冲区,并非是双方协议达成设立的永久性缓冲区,并且两国仍然重兵集结于边境冲突地区,特别是印度据称再次集结了8万作战兵力。从目前来看,中印之间的边境对峙并没有宣告结束,中间仍有诸多不确定性。
首先,这种不确定性体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仍旧在边境冲突地带继续保持军事力量。印度和中国在纵深地区的军事集结并没有減弱,双方都保持警惕。部署了数千名士兵、战斗机、直升机、坦克、火炮、导弹系统和防空武器。印度陆军还在边境装备了2410辆T72坦克、2078辆T-90坦克,以及242辆“阿琼“坦克。解放军部队则在冲突地区的高原密集展开训练。
虽然,中印双方在经过此前四轮会谈后敲定“脱离接触”方案,且双方军队也进行实际的后撤,已在加勒万河谷建立了一个4公里长的缓冲区。
中印双方开始从拉达克东部的一些对峙现场撤回前线士兵,但印度仍保持谨慎,因为中国尚未显示出任何迹象,要减少其在争议边界侧“后方“集结的大量军队。
另一方面,虽然中印两国在此轮边境争端上都走出了和谈的第一步,也进行了军事上的后撒,但在印度其他方面依然十分强硬。莫迪和印度的许多官员似乎并未表现出缓和中印边境
冲突姿态,莫迪甚至还访问了中印边境的前线部队,以此来激励部队。
另外,虽然印度表面上在军事层面进行了后撤,但实际上近日向美国、法国和以色列等国采购先进武器装备,并不断催促快速交货,对于当下的中印边境出现的缓和局势,解放军退役少将张召忠认为,这只是印度的缓兵之计。张召忠称,最近加勒万河谷的洪水,致使印度很多营地被淹,“不撤也呆不下去”,并且已经部署到位数万军人后勤保障出现问题。张召忠判断,印度会利用冬季到来前的一两个月加紧补给,估计这个冬天印军将会在拉达克地区安营扎寨长期部署。果真如此的话,中印边境对峙恐怕要成为场“持久战”。
中国期望“不战而屈人之兵”,恐难实现。在中印边境冲突中,中国方面一直呈现“守势",秉持理性和克制,寻求通过军事和外交层面的双边谈判,解决中印边境的争端,致力于寻求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
一名印度高级官员称,中国军队已后撤约2公里,印度军队也从位于加勒万河谷地区的冲突地点后撤了约1.5公里。这其实就是中国展现的诚意。
印度人耿耿于怀的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国也曾这样展现诚意。中印在1962年进的边境战争,当时印度遭受了屈辱性的失败。在这场战争中,印军“王牌旅”第四师第七旅被解放军全歼,旅长达尔维准将被俘虏,印度举国震惊,时任总理尼赫鲁痛心疾首。中国在取得胜利后即撤回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印度则重新占领绝大部分争议地区。
于中国而言,打过实际控制线又撤回来是展现和平诚意之举。但在印度看来,这被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羞辱,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作为大大伤害了印度的自尊和体面。
58年后发生的中印边境流血冲突中,印度士兵死亡20人,150人不同程度受伤。这是1975年以来,中印边境冲突首次有人员死亡。据称,中国军人只付出了极低的代价。名将蔡长元之子、红色后代蔡小心曾在微博爆料称,解放军2人因重伤不治而死亡。
显然,2020年的印度决策者相比1962年更加务实和理智。这是中印边境冲突没有继续升级,并且岀现缓和的关键因素。但印度国内群情激奋,有民众掀起了抵制中国商品、删除中国手机应用的全国性反华潮流。
在今天印度民族主义抬头,以及不甘于1962年屈辱性失败心理的共同作用下,中印边境会不会再次发生直接冲突,甚至如6月15日再爆发伤亡的流血冲突,恐怕谁也很难轻易断言。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印两国的关系,不太会像2017年洞朗对峙一般按下暂停键。未来,中印边境线上的摩擦不断的情况,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难以结束,但真正意义上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印也没有更多理由走向全面对抗。
但是,中国期望“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印边境领土争端,实现中印边境的持久和平,恐怕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是奢望。因为,这不仅取决于中国,更取决于印度的选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