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一役,刘邦灭了战神项羽,五年楚汉战争落下帷幕,社稷江山最终姓刘。
刘邦没有急着称帝,而是返回山东定陶大本营,骑了快马奔赴韩信军营,夺了韩信军权,控制住韩信手下三十万军队。
控制韩信比称帝还急,由此可见,韩信在刘邦心里是一等一大事。
韩信被誉为“国士无双”,不仅精通兵法,善心理战,还懂水利,会工程,平定三秦时,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败章邯,灭赵时,带领一帮老弱病残,出其不意“背水一战”活捉了赵王歇,垓下之战带领三十万大军打败项羽。
- 韩信有三个第一,军事才能天下第一。
- 部队实力天下第一,刘邦二十万,韩信三十万,且韩信极善训兵。
- 韩信功劳天下第一。
三个第一足以让韩信“功高震主”,刘邦生性谨慎,平定项羽后,韩信就像一根鱼刺,刘邦如鲠在喉,但当时刘邦只是提防韩信,削弱他军权,并未动杀机。
刘邦夺了韩信军权后,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都城在下邳。
仅隔一年,汉六年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查实情况,发现是诬陷,但疑心难消,降韩信为淮阴侯,软禁京城。
汉十年,巨鹿郡守陈豨谋反,韩信与陈豨里应外合,被吕后诱至长乐宫钟室杀害,且诛三族。
关于韩信有没有谋反这一说,历来有争议,我们先看一下司马迁如何记载。
汉六年,第一次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伪云梦由”召见诸侯,韩信知道刘邦是针对自己,做了一番激烈思想斗争: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意思是,面对刘邦的怀疑,韩信曾想起兵造反,又认为自己没有罪过,想朝见高祖,又怕被抓获。
由此可见,韩信当时是迫于刘邦的猜忌,萌生过谋反之心,但又自度无罪,所以没有谋反之实,刘邦却降他为侯。
汉十年,巨鹿太守陈豨反,刘邦亲自带兵平定,韩信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发兵,我在这里帮助您”。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无兵,如何和陈豨里应外合?继续看司马迁如何记载。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史记》淮阴侯列传。
意思是,韩信和家臣商议,夜里假传诏书释放各个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想要发动他们去攻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陈豨消息。
由此可见韩信已经采取了实际行动,准备利用少量兵力与陈豨里应外合,也就是说韩信已经实质上参与了谋反部署,只是还未正式交战。
这一点从吕后诱杀韩信的手法可以看出,当吕后得知韩信要谋反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派人包围韩信的府邸,韩信就在京城,把他府邸包围起来,他寡不敌众。
但吕后没有,她是派萧何去游说韩信入宫,如果萧何游说失败呢?
韩信岂不更加自危?
吕后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之所以不包围韩信府邸,有可能韩信府邸已经埋伏了兵力,正面交锋,免不了一场血战,韩信善用兵,且善以少胜多,最好的办法就是骗韩信出府邸,兵不血刃。
《史记》只是司马光一面之词,韩信谋反存疑。
韩信当齐王时手握重兵,刘项两家鏖战荥阳,韩信的态度直接决定两家胜负,就算保中立也可三分天下,但是面对劝他“单干”的武涉,蒯通,韩信却置若罔闻,依旧站队刘邦。
最好时机不反,手无寸兵时反,这一点说不通,也是后世觉得韩信未反的证据。
对此,笔者认为,当年不反,不代表日后不反,韩信从不想反到反,是有一个心理转变过程。
众所周知,韩信任齐王时,是反的最好时机。
蒯通劝韩信反,韩信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意思是,汉王给他的食物给我吃,给他的衣服给我穿,给他的车子给我坐,受人之惠,替人分忧,我怎能贪图私利而背弃信义呢?
韩信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这是他非常鲜明的性格标签,他早年最大的困境就是穷和怀才不遇。
他虽饱读兵书却无法靠此做官,又无经商头脑,去南昌亭长家蹭饭吃被嫌弃,饿着肚子穷困潦倒,是漂娘(漂洗衣服的大妈)看他可怜给他饭吃,他感激涕零,发誓日后一定会报答漂娘。
韩信做楚王后,赏漂娘千金。
韩信投靠项羽时,项羽让他做郎中,是一个接待宾客的小官,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却得不到采纳,一气之下投奔刘邦,刘邦给了他荣华富贵,还亲自戒斋,设立高坛和广场,奉韩信为大将军,听取韩信建议,先平定关中三秦。
韩信内心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刘邦给了他,他对刘邦有一种精神臣服。
韩信是知恩图报的人,他天真认为刘邦也是这样的人,他对刘邦抱有幻想,不相信刘邦会对他不轨。
但到了第二阶段,韩信的幻想彻底被打破,刘邦先是以“伪游云梦”为幌子视察,视察韩信,抓了他,又放了他,软禁至京城,从王降到侯。
此时刘邦已对韩信已十分警惕,若韩信韬光养晦学萧何,不至丢掉性命,但他却称病不上朝,怨念不迭,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去樊哙家串门,樊哙跪拜送迎,韩信却说:“我这辈子竟然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了。”韩信居功自侍,瞧不起樊哙,内心压抑却诉之无门,不甘屈身。
此时的韩信虽甘心做臣,却没有调整好心态,他做不到萧何那样彻底让刘邦放心。
而刘邦用不光彩的手段对韩信进行不公正的待遇,导致韩信一步步萌生谋反之意。
所以韩信的谋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明显的心理转变过程。
那为何后人都觉得韩信冤枉呢?
功劳太大,却死得太惨。
韩信的功劳在文章开头说过有三个第一,最让人钦佩的是他放弃了三分天下的机会,义无反顾帮刘邦打天下,可见其当时对刘邦一片忠心。
可是英雄的结局是什么?不是马革裹尸,不是战死沙场,而是被吕后骗到长乐宫,绑起来杀掉,一代军事奇才,死于妇人阴险手段,实在让人扼腕痛惜,为信鸣冤。
韩信确实被冤枉过
汉六年刘邦伪云梦游,试探韩信,把他绑到车上,戴上刑具,降他为淮阴侯,当时韩信确实是被冤枉的,不然刘邦不可能不杀,封建帝制,皇权至高无上,刘邦不可能容忍韩信有谋反之举,对于谋反之徒,刘邦一律杀。
韩信蒙冤,让人替他鸣不平,以至后来他真谋反,后人也觉得他有难言之隐。
- 刘邦杀了一大批诸侯王
开国功臣中,封王的韩信,彭越,黥布,都死于刘邦之手,开国君主杀开国功臣在所难免,而韩信无疑是功臣中功劳最大的,所以人们觉得韩信是含冤而死。
韩信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
从韩信自身来说,他最大的问题是用个人恩怨来处理极其复杂的政治问题,他总是念刘邦的知遇之恩,当反不反,犹豫不决。
遭刘邦冷落后,韩信又无法调整心态,不韬光养晦反而锋芒毕露,最后被诛杀。
韩信不懂得谋反不一定要有证据,只要有谋反的能力即可,开国之君和功臣打天下时情同手足,共天下时视为心患。
韩信精于军事,却不懂政治,优柔寡断的性格让他错失改变命运的时机,知恩图报换不来刘邦的惺惺相惜,一代英雄就此陨落为西汉政治的牺牲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