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自隋朝首开科举以来,共产生了大约700余位状元。在这些状元中,虽然大多是凭借真才实学荣登榜首,但也有不少人借力于各种手段,不那么光彩,甚至还有一些是因为各种奇葩原因意外当选的,令人艳羡不已。

比如唐朝著名大诗人王维,他的状元就是走了玉真公主的后门得来的(见于《唐才子传·王维传》)。而大明首辅张居正的儿子张懋修的状元身份则是万历皇帝和李太后亲自送的人情。万历当时甚至亲口对张居正承诺:“朕无以报先生功,当看顾先生子孙。”不过万历后来食言了,张居正死后没多久,万历就对张家兴师问罪,其子俱被废去功名,或自杀、或流放、或削为平民,下场悲惨。

更有趣的是北宋王嗣宗,他的状元身份是打架打出来的。怎么回事呢?原来宋初殿试时曾规定“每以先进卷子者赐第一人及第”,意思是谁交卷早谁得状元。开宝八年,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结果王嗣宗和陈识俩人几乎同时交卷。这下可把赵匡胤难为坏了,他抓耳挠腮了半天,最后一拍板:比武定状元!结果人高马大的王嗣宗技高一筹,成功捧得状元归,成为史上唯一一个打架状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状元

不过走后门、借人情虽然不光彩,但也算不上奇葩。打架当状元,奇则奇矣,却称不上意外。而有些考生却只是因为起了个好名字就幸运折桂,这才是真的天上掉馅饼,羡煞旁人。开元元年的状元“常无名据传就是这么一位幸运儿。

“常无名”这一名字在今人看来似乎平平无奇,而且带着股“中二”气,为何当时会得到唐玄宗的如此青睐呢?这需要从特定的历史背景说起。

众所周知,公元710至713年这短短四年时间,大唐政坛风云迭起。女皇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李显懦弱无能,朝政大权逐渐落入到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手中。公元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杀唐中宗,欲“效则天故事”。时为临淄王的李隆基决定先发制人。

七月,他联合姑姑太平公主、苑总监钟绍京等人策反羽林营,发动兵变。在顺利会师于凌烟阁后,李隆基率兵一马当先的攻入内宫,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先后被诛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隆政变”,随后李隆基的父亲李旦重新被拥立为皇帝,即唐睿宗,而李隆基则被册封为太子,太平公主也被加封为万户,三子封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韦后和安乐公主

不过太平公主也不是什么安分的女人,《新唐书》中评价:主方额广颐,多阴谋,天后常谓“类我”。这位公主自小喜爱权势,也有着像武则天一样,梦想君临天下的野心。

李旦登基后,太平公主凭借其皇妹的身份和拥立之功,权势愈发显赫。而李旦也不是什么强势皇帝,对亲妹妹非常宠爱信任,每有奏事,必与太平商议,这更加助长了其觊觎皇位的野心,太子李隆基自然而然的成为其成皇之路上必须扫除的障碍。

其时睿宗皇帝常与太平公主图议大政,每入奏事, 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每宰相奏事,睿宗皇帝辄问:“尝与太平公主议否?”又 问:“与三郎(李隆基)议否?”然后可之。——《资治通鉴》

起初,太平公主并未将李隆基放在眼里,但随着李隆基在朝政上愈发精明能干,隐隐有自己政敌的倾向,她逐渐感到不安起来,打算找机会除掉对方。

她先是散布流言蜚语“太子非长,不当立”,并结党宗室群臣,试图撤换太子,然而这些小伎俩根本无损李隆基的威望,甚至重臣宋璟断然反对说:“东宫有大功,宗庙社稷主也,安得异议?”

一计不成,太平又试图挑动李旦对李隆基的猜忌,借术士之口谎称“五日内有急兵入宫”,结果弄巧成拙,李旦识破了真相,非但未猜忌太子,反而听从宰相姚崇等大臣的建议,命太子监国,并有心将太平公主安置到蒲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

不过,太平公主在听闻此事后,立刻到李旦跟前哭诉。李旦耳根子软,而且非常宠爱这个妹妹,于是安置太平到蒲州的事就此不了了之。

不肯善罢甘休的太平公主一方面以“姚崇、宋璟离间姑、兄”的名义施压李隆基,迫使其亲自上书将自己的左膀右臂赶出京城。另一方面,则继续在李旦跟前进谗言,构陷李隆基有谋反意图。

李旦本就不喜欢掌权和管事,一心只爱清静无为,对于妹妹和儿子愈演愈烈的争端感到不胜其烦,也非常不安,于是便早早有了将皇位传给太子心思。

712年,太平公主再次借术士之口以彗星出现进谗:“彗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结果太平公主又一次猜错了李旦的心思,不胜其烦的李旦再也不想夹在妹妹和儿子之间受夹板气了,于是决心让位给李隆基,他回答术士:“传德避灾,吾志决矣。”

712年八月,李隆基登基为皇,改元先天,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斗争日趋白热化,演变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

713年六月,太平公主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定于7月4日发动宫廷政变,结果被梁国公魏知古告发。李隆基立即决定先发制人,于7月3日率兵绞杀太平公主党羽,赐死太平公主,史称“先天政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天政变

自此以后,李隆基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意气奋发的李隆基试图励精图治,再创大唐伟业。然而当时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多次的政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更要命的是,这一年关中旱灾,这对李隆基而言显然是相当不吉利的。

(开元)二年春正月,关中自去秋(即713年秋季)至于是月不雨,人多饥乏,遣使赈给。——《旧唐书》卷八

713年的秋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序幕。时任考功员外郎的房光庭担任知贡举,即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见于《登科记考》)。

这位房先生还是比较善于钻营的,他深知皇上目前正有些烦恼,于是便产生了借科举之事替皇上冲冲喜的心思。因此在翻看考生试卷时他特意留了些心思,不过一番浏览之下,却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人才和文章。

房光庭不死心,再次细细翻看试卷,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也顿时激动起来,一个了不得的考生名字印入眼帘,这个名字所蕴含的意义绝对会让时下正焦头烂额而又心怀雄心壮志的李隆基心怀怒放,称之为“天赐祥瑞”也不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科举

这个名字就是前面提到的“常无名”,下面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这个名字为何能被称之为祥瑞。

我们知道,唐朝开国之初,李渊为了抬高门第,认老子李耳为李氏王朝的先祖,并在各地建造老子庙,唐高宗在位时甚至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因此唐朝是尊崇道教的,王公以下皆习《老子》,皇帝的年号和尊号一般也有点道家的气味。

唐高祖武德三年,从吉善行之言,祖老子,特起宫阙如帝者居。高宗乾封元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紫极宫。天宝二年易紫极宫为太清宫。——《光绪鹿邑县志》

到了唐玄宗,其更为尊崇道教,这从其年号就可以看出来,“先天”、“开元”、“天宝”,铁了心要和道教扯上点关系,他再次抬高老子的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且对《老子》宠爱有加,亲自撰写有《道德真经注》和《道德真经疏》。

《老子》的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常无名”的名字即来自于此。

无名者,天地之始也。姓“常”,又以“无名”为名,完美契合唐玄宗一举铲除太平公主,使李唐政权幸免再次被颠覆的厄运的壮举,也符合他此时不畏天灾,意图励精图治,再创大唐辉煌的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德经

可以说,房光庭对唐玄宗的心态揣度的还是非常准确的,而且也不愁精研《老子》的唐玄宗看不出这个名字中蕴含的意义。

果不其然,在将“常无名”这一名字报了上去之后,唐玄宗龙颜大悦,钦定为状元。随后又在同年高中“手笔俊拔、超越流辈”科,可谓恩宠至极。

也就在这一年,唐玄宗大赦天下,将自己的年号改为“开元”。表达了自己将为大唐开创丰功伟业的决心。这一年号一直被唐玄宗使用了二十九年。

不过遗憾的是,“常无名”这一祥瑞状元似乎并未让老天爷领情,旱灾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开元四年,而常无名最终也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反倒是他的侄子常衮最终在唐德宗时期成为宰相。

参考:《略论唐太平公主》,《名字与状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