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深化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知。小编将积极传播全国非遗相关知识,并制作专门介绍非遗项目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专题内容,在“非遗课堂”专题推出。

让广大网民朋友可以通过这个专题,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国各地的文化瑰宝,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期,我们将走进天津市南开区国家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来学习和了解风筝制作技艺。希望网民朋友们通过观看本篇文章,能对风筝技艺多一点关注。

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

风筝制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墨子和鲁班以木材制成鸟禽状器械,放之能飞,称为“木鸢”。汉代开始以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称为“纸鸢”。后来又在纸鸢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飞时因风吹而引起哨响弦鸣,声音悦耳,如同鸣筝,故称“风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筝

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魏记”风筝创始人魏元泰在天津鼓楼创立“魏记长清斋扎彩铺”。在七十余载的艺术实践中,魏元泰将木工的打眼扣榫、锡焊工的铜箍连接技艺和天津民间绘画技法相结合并移用在风筝制作上,制出了可拆展、折叠的软翅风筝,从而得到“风筝魏”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代传入魏元泰

风筝魏制作的风筝具有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特技精湛、便于携带等独特的艺术风格,深为世人所喜。

制作工艺

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包括创意、设计、选料、扎架、彩绘、糊面、试飞、总装八大工艺流程,风筝全部以手工制作,选用高级真丝织物和上等毛竹为面料,成品风筝能够拆展、折叠,便于珍藏、邮寄、运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筝魏

“魏记”风筝有整体类和组合类两种,从功能上可分为装饰型、放飞型、放飞兼装饰型三类。风筝的尺寸大小不等,巨型风筝可达上百米,小的只有火柴盒大小。风筝魏的造型有人物、器物、动物等,同时还附带有变形、鸣响等特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元泰制哪吒闹海风筝

“风筝魏”风筝的在制作上十分讲究:首先,“风筝魏”风筝扎制在选料上,需要生长两年以上的毛竹,竹节要直,砍伐之后要经过一年风干,将竹子劈开,经过高温处理后,方可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温处理

在骨架的扎制方面,都是采取打眼扣榫的方法,不用一针一线,可以拆、散、折、叠,既便于携带,又便于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扎骨架

再采用真丝绢裱糊,更具突破性地将风筝作成可拆散结构,可将风筝装到小盒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裱糊

然后在风筝的彩绘着色上,则采用了“退晕法”的彩绘使风筝的彩绘,色彩鲜艳、造型逼真,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绘

最后,风筝试飞,毕竟风筝上天后飞行平稳才能合格,否则就要检查骨架是不是没有扎好。由于“风筝魏”风筝的精心设计,既有放飞娱乐的实用性,又有观赏把玩的收藏价值,妙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风筝

如今,风筝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经久不衰,在魏元泰第二代传人魏慎行,第三代传人魏永昌、魏永珍,第四代传人魏国秋的继承和不断创新下,风筝魏的风筝已经达到了1000多个品种!

-END-

编辑:肖晓 排版:张小糖 审核:邹深

信息来源:搜狗百科、手工物、风筝魏

图片来源:天津荣钢篮球俱乐部(透明)、非遗生活态(图1、3)、非遗解码(图5、6、7、8)、天博播报(图4)、津城风物(图2、9)(特此感谢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