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深化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知。小编将积极传播全国非遗相关知识,并制作专门介绍非遗项目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专题内容,在“非遗课堂”专题推出。

让广大网民朋友可以通过这个专题,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国各地的文化瑰宝,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期,我们将走进浙江省象山县国家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盐晒制技艺,来学习和了解海盐晒制技艺。希望网民朋友们通过观看本篇文章,能对晒盐技艺多一点关注。

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

象山晒盐业历史悠久,早在唐代时已用土法煎盐、宋时已有刮泥淋卤和泼灰制卤法,并用煎熬结晶。元人称晒盐为“熬波”。清嘉庆开始,从舟山引进板晒法结晶,清末又引进缸坦晒法结晶,成为盐业生产工艺上的一大变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象山

从现有的资料中,可查到民国时期晒盐业的代表人物严纪鳌等。上世纪60年代后试验成功平滩晒法,采用新技术,并用机器逐渐代替手工操作,传统晒盐技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盐农

在象山,海盐生产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技艺特征十分典型,是我国数千年海盐传统生产技艺的缩影。传统的晒盐技艺,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盐场

制作工艺

象山晒盐以海水作为基本原料,并利用海边滩涂及其咸泥(或人工制作掺杂的灰土),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通过淋、泼等手工劳作制成盐卤,再通过火煎或日晒、风能等自然结晶成原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盐

优质的盐尚有坚实指捺不碎,正立方体,透明洁白,后粉碎不粘手,纯洁,无羊毛硝析出等特点。整个工序有10余道,纯手工操作,以晒灰制卤、煎灶和坦晒为例,其核心工序主要有开辟场、制卤、结晶等。

开辟滩场:在近海筑塘御潮,建水闸,纳潮排淡;开沟筑为界,成方块滩场,环场沟渠贮海水(同时挖若干潭贮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辟滩场

制灰土:先用削刀削松滩场泥,以碌扒碌碎泥块,再用竹竿揽泥成细,形如灰状。挑潭中海水,用木瓢洒泼匀透,使泥吸收水中盐分,日中再泼再晒至日落,以削刀将泥集聚,用木板夹成长堤状,以防夜雨。次日天晴,仍翻扒推平,以碌扒扒松,方法如前。一般盛夏二至三日,秋冬四日,泥中已饱含盐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盐农

制卤:海水在第1个盐池中蒸发一天,第二天引入第2个盐池继续蒸发,第三天再引入到第3个盐池,依次类推;等到第9天,海水进入第9个盐池时,蒸发后的海水浓度达到20波美度(海水浓度专有名词)左右,这个过程叫做制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卤

结晶:一是煎法:设泥灶,用铁盘或、铁锅置其上,注卤水入内加热,将皂角末和米糠搅沸卤中,即刻成盐。

篾盘

二是晒法:择盐田适中地段,围成方格,格内以土压实,铺上碎缸片,中分数格,将鲜卤注入坦格中,利用日光与风力使其结晶成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晶

象山“海盐晒制”技艺是象山先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则典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此所产生的和晒盐相关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也渐渐溶于盐民的生活之中,并形成了象山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厚的盐文化!

-END-

编辑:肖晓 排版:张小糖 审核:邹深

信息来源:搜狗百科、浙江档案网、象山非遗

图片来源:信丰泰盐业(封面)、今日象山(图5、7、8)、文化宁波(图2、3)、摄友圈(图1)、中国航海博物馆(图4、6)(特此感谢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