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勇读者

来源 | 三五锄订阅号(ID:acanran)

等我当了妈妈,与孩子开始讨论“生与死”、“美与丑”、“善与恶”、“罪与罚”时,我才发现,哪怕我能用故事将一切讲得生动又好听,但回到问题本身,怎样的讨论才能让思考更有空间?

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贵州公交事件】,有人大胆地评论说:在逆境中坚守善良,是生而为人最大的底线

真是所有人都这么想的吗?

身为成人,我们每天都被各种问题困扰着,应该如何抛开自我道德判断,递交给孩子一张干净整洁的世界试卷。

让孩子自发思考,学会判断,在人的形象、面孔、眼睛、嘴唇、声音、举手投足、说话腔调都饱有真正人性的细节魅力面前,学会善良、理解善良?

我很喜欢的一位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他的镜头永远对准了这些“人”身上的特点,把这些人的复杂情感、肢体语言转换成可以“触摸”的视觉语言,让观众可以细致入微地思考人性、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英格玛·伯格曼

那是否有这样一本书把人性放在哲学的范畴里去讨论呢?答案,当然是有的。今天,推荐一本很有趣的哲学书:

《我就是我》

德国艺术家联盟 著/绘

2018年入选“德国最美的书”

获得“德意志青少年文学奖”提名

适龄8-16岁

尺寸:16开 精装

01

哲学到底是什么?它看上去是遥远的概念,但其实,哲学如影随形地贯穿在我们的生活里,避我如不系之舟自由游散开。

你若想思考世界与自我,你若想发现生活的曼妙与多姿,可以从翻开趣味哲学书开始,或是偶尔啃一啃四通八达的哲学理论书。说实话,所有的概念,再玄乎,只有在与我们生活、理想紧密相连时,才生发着动人的火花。

《我就是我》潜藏在语言里的幽默,聚焦青少年成长困惑,比如:

如何理解自我 如何理解他人 如何理解性别 如何理解美丑 如何理解金钱财富、高矮胖瘦 ......

身而为人永恒面对的问题,并用幽默、漫画、插图、故事化解一切迷惘,比如:

什么才是“正常”的生活

“太正常”的生活容易让人厌倦

“不正常”的生活又让人恐慌

测一测自己的“正常”指数吧

烦恼是什么样的?

每个人的烦恼都又是什么样的?

有人因为一颗青春痘烦恼

有人因为跳水跳不好烦恼

细怖于生活的烦恼

犹如白蚁一般侵蚀生活

你觉得哪些是男孩专属色?

哪些又是女孩专属色?

为什么?

颜色本来没有标签

却被人打上了“男孩喜欢”

或者“女孩喜欢”的标签

如果童话故事交到你的手中去改写

会发生什么?

从被人评成“蠢呆”

到被别人评成“棒呆”

需要几个环节

大多数人以为,孩子们要等到12、13岁才进入青春期。

事实上,每个人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很不相同,一小部分孩子在8、9岁时已经出现青春期的“症状”,从外表看他们依然稚气未脱,事实上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我是谁? 我要做什么? 我很奇怪吗? 要怎样才能与众不同? ……

荷尔蒙的作用下,青春期孩子的内心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暴风雨。虽然表现得犹如狂风暴雨,让父母们手足无措,但是青春期孩子的小心思其实并不难猜,最容易引起他们内心波澜的有几个方面:

1、自己的外貌和身材

少男少女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外貌的小缺陷感到自卑:长痘痘、皮肤不够白、牙齿不够白、个子不够高、自我感觉太胖……

外貌对“受欢迎”,有怎样的影响力?

2、异性的评价

女生凑在一起议论男生,男生凑在一起议论女生。异性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会引起少男少女们强烈的情绪波动。

3、前所未有的网络社交压力

对于这一届青少年来说,社交网络是绕不开的,某种程度上说,网络形象是他们最为在意的一部分。如果朋友圈的点赞数达不到期待,青少年普遍会倍感压力。

美国的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43%的青少年甚至会因为点赞数太少而删除推文。

如何裹挟在互联网的巨浪里,认识自己,去发现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而不是眼前我只看到什么?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课题。

每个人都不一样

别没完没了地比较

人与人之间不该有歧视

02

讲到这里你会想,这是哲学吗?

哲学的领域范畴特别大,甚至宗教也是哲学领域里的一个板块,宏观而言,当人思考与讨论时,就生发着哲学的思想与脉络。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去往那里去?自古希腊以来的哲学家们所尝试回答的这些问题,至今依旧是每个人的大问题。对青少年而言,扣除父母的期待与自己的误判后——

我,究竟是谁?

如果我们势必无法逃离前行了千年的社会文明,个体能够在群体中生存却依旧保有自我的根本之道,唯一的答案就是——

“做自己”

这也是《我就是我》这本书的所要表达的一切。

形而上学的范畴里探讨“存在”之后,伦理学便更接着邀请我们揣度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我如何审视别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同样邀请着读者共同思考这一切:

这并非一本哲学教科书,而是一本随时随地准备着与读者发生思想互动的书,从而帮助人们打破常规,重新审视我们日日相对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质疑,就没有烦恼。

03

一个孩子的思辨能力从何而来?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生活里发生的一切,跟孩子有意识地讨论,但这样的方式,很容易一不小心发展成“说教”。

因此,《我就是我》可以说是用一个幽默的方式,从一个鸟瞰视角,帮助孩子发现世界、思考自我,甚至生发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通过一本书,父母和孩子可以交换有用的思想与咨询,让彼此的交流更具象,更有目的性,甚至更懂得换位思考。

同时,在孩子遇到类似难题时,他可以尝试着自己去思考,更多多元角度的思考,给自己的困境寻求一个解法。这也是哲学归根结底给予人类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启示。

哲学为什么重要呢?

我们习以为常麻木无感地穿梭在一个个微小的世界单元里,心中对世界既定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我们所能看见的一切,早已不在自问人在天地之间到底扮演何种角色,又该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

我曾看过一本书,名为《思考,快与慢》它证明了人类以两种思考系统来面对情况:系统一,是快速的直觉式思考,系统二,是比较受理性控制的逻辑思考。而哲学就是悖反这一切思维习惯,打开一个新世界。

借助书中问题,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人生选择与境遇,并提出质疑。里面的许多问题就像是一个个玲珑小巧的窗户,只要推开,就能发现一个新世界。

在法国,每个高中生都必须学习哲学思考,这并不代表他们必须成为哲学家,而是成为一个学会思考的人。无论未来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都会用哲学来回答专业领域的问题。

比如,树木跟人类都隶属这复杂的生命网络当中,从来并不孤立存在,而且重点从不在于个体,而在于彼此“关系”。

罗伯特·杜玛曾经写下,“树之声正如哲之思”。

这位当代哲学家认为树有别于万事万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一切象征的中心,是各种符号中最重要且最独特的符号。

凭此联想,有时,我跟孩子口若悬河地讲道理,就像是让孩子看一棵树叶脱光、岿然不动的老树,还问他:“你说,这树干漂亮吗?”

虽然树形的姿态可以在那一刻被清晰地看透,但孩子并不关心这些,而没有树叶的树干也并不好看,事物本质在被彻底剖析的那一刻就是这样的,它并非能让人产生愉快的体验。

若试着把问题交还到孩子的手中,等待孩子思考、生发、回答,或许就像是等待一棵树长出嫩绿的树芽后,悄悄地在一夜间枝繁叶茂。

“不论现在,还是最初,惊奇都是人进行哲学思考的起点,人最初对身边不懂的东西感到奇怪,继而逐步前进,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形上学》中提到的,我想也是这本书创想的来源——

思考世界的孩子,也正在这个世界里按图索骥地寻找着“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就是我》

2018年入选“德国最美的书”

获得“德意志青少年文学奖”提名

内容贴合青少年生活

表达形式多样

60余个真实案例告诉孩子

如何看待世界和自己

适合年龄:8-16岁

图书简介

我是谁?我是不是很普通?当一个普通人好不好?

有的时候,我们希望自己不平凡,能够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有的时候,我们紧紧追随他人的脚步,生怕自己因为和别人不同而被排挤;还有一些时候,我们对不合理的现象的视而不见,把它们当作“再正常不过的事”……

这本由漫画、拼贴、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的图文书,试图通过问卷、游戏和故事等方式告诉大家,再渺小的人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有勇气成为与众不同的那一个!

推荐理由

内容贴合青少年生活,具有话题性,契合当下社会热点:我需要减肥吗?怎样才能在朋友圈里赢得更多点赞?同学们是不是暗地里嘲笑我?我是个普通人,我要怎样树立信心?书中用故事和风趣的插画解决即将进入青春期、以及正值青春期孩子的诸多心理问题,实用性强。

图文结合的表现形式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作者采访了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并结合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经历,用漫画、图表、摄影、拼贴等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诉说青春期孩子的困扰和想法,摒弃说教的方式,容易被青少年读者所接受。

国际大奖作品:该书入选2018年“德国最美的书”,并且获得当年“德意志青少年文学奖”(通识类)提名。

《我就是我》

2018年入选“德国最美的书”

获得“德意志青少年文学奖”提名

内容贴合青少年生活

表达形式多样

60余个真实案例告诉孩子

如何看待世界和自己

适合年龄:8-16岁

限时优惠:¥49(原价¥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