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羡慕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才子佳人白头偕老。但这个故事只能存在于想象中。即便假定西施是存在的,她也不可能与范蠡携手终生。因为大量的史料显示,曾辅佐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的范蠡最终并没有善终。
我们熟知的故事是范蠡在勾践变脸前带着西施不告而别,还化名为“陶朱公”和“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更气的是人家生意做得如火如荼,富可敌国,能赚钱,能饱览大好河山,随时能来一次想走就走的旅途,此等人生,好不潇洒吧。但史料证明陶朱公另有其人,鸱夷子皮也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并非范蠡的另一个小号。
第一个证据是贾谊的作品!贾谊,就是当年汉文帝表明求贤若渴,访问的一位被放逐的臣子贾谊,但是两人半夜高谈阔论,并没有谈到实质性的东西,皇帝只是一味地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够长生不老,所以诗人在这里狠狠地讽刺了汉文帝一番的文学家。李商隐的诗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写的就是这件事。贾谊是当时公认的大文豪。可就是这样一位久负盛名的人竟然在自己的作品中写道:事济功成,范蠡负石而蹈五湖。也就是说,范蠡的结局是被人绑上一块大石头,然后投到五湖中淹死了。
贾谊虽然名气很大,但若只有他一人这样说,这个说法也做不得真。我们还有其它重量级史料。贾谊之前,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离谓》中明确写道“范蠡子胥以此流”,可见范蠡的结局与伍子胥一样,最终被淹没在滚滚东逝的江水中。
除了上面两种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写了范蠡是被杀身亡的。不要急着反驳哟,我知道大家都看过《越王勾践世家》,知道范蠡顺利离开越国,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成为后人口中的“商圣”。但是在《史记》的另一篇名为《韩信卢绾列传》中却写“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这里认为范蠡的结局与越王勾践谋臣文种一样,都是有功而被杀的。
那很奇怪,为何范蠡被杀这种说法没有流传下来,反而是带着美人泛舟五湖的结局广为人知。因为司马迁在《越王勾践世家》中认可了这种说法,后人也希望有一个人可以睿智到完美。因此范蠡全能型人才的形象就此定格。
既然范蠡早就死了,那么“鸱夷子皮”和“陶朱公”又是谁呢?他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还是后人编撰出来的?史料证明,“鸱夷子皮”和“陶朱公”都确有其人,只是在时间流逝中,他们都被剥夺了自己的人生,变成了范蠡的附庸。
历史上真实的鸱夷子皮可是大有来头,根据《韩非子》、《墨子》、《淮南子》等的一系列书籍记载,鸱夷子皮是齐国大夫田常也就是田成子的左膀右臂。田成子窃齐,鸱夷子皮就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田成子盗取齐国的时间是公元前481年,吴国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473年。田成子窃齐在前而吴国灭亡在后,范蠡若是在吴国灭亡后改名为鸱夷子皮,那么帮助田成子窃齐的人又是谁呢?因此,鸱夷子皮与范蠡没有关系。
下面我们说说陶朱公。范蠡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商圣,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陶朱公。但是他们的生存年代仍然对不上。这里有一个重要人证就是魏惠王,当年魏惠王因为一个案子头疼不已,于是询问“以布衣而富侔móu国,是必有奇智”的陶朱公。您老一个平民却能富甲天下,一定有啥独门秘笈吗?
被点名的老先生却没有直接回答君主的问题,而是不紧不慢的唠家常:
“老朽家里有两块白壁,它们大小、成色相同,但是一个可以卖到一千金,另一个只能卖到五百金。”
梁惠王一听就困惑了,两个如此相似的白壁,为何价格相差这么多?
陶朱公说因为厚度不同,从侧面看,价值千金的白壁要比价值五百金的白壁厚一倍。
这段对话我们听起来云里雾里,但是梁惠王却幡然醒悟。他明白陶朱公的言外之意是推行仁政、厚德治国。于是梁惠王开始“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予”。也就是赦免证据不足的嫌疑人,奖赏功劳并不明确的子民。这个政策推行之后,魏国综合国力大增。
故事听得很过瘾,但是魏惠王出生于公元前400年,那时吴国已经灭亡73年了。若是这里的陶朱公是范蠡,那么范蠡至少活了150岁。
范蠡不可能是鸱夷子皮,更不可能是陶朱公。即便范蠡真的智谋超群,吴国灭亡后他也没有逃脱兔死狗烹的命运。后世加在范蠡身上的光辉成绩,寄托的都是自己的理想。既然没有范蠡,历史上和西施私奔的又是谁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