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当中,出现了一篇争议非常大的满分高考作文,名字叫《生长在树上》。这篇作文一共有三位老师评分,第一位老师给了39分,还有两位老师给了55分的高分。后来我读了一下这篇作文,原谅我的知识水平有限,确实没读懂。

我们先来看一下浙江卷的高考作文题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卷的高考作文题目历来都非常重视学生对于社会的感悟,是真正能够考察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考深度的,我也曾经一度认为全国的高考作文应该像江浙沪的高考作文学习,不要给学生太多的禁锢。但是当我看完了这篇高考作文以后,我迷茫了。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满分作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完这篇文章,我脑子中就跳出来了一个词,叫晦涩难懂

对于我不太理解的词语,我加了粗,可能这也是体现我学识水平有限的地方。我们来看一下浙江阅卷专家给出的点评建议,相比于这篇作文来说,专家组的建议是非常容易读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起来一句话:这篇文章有深度,读不懂是你的问题。

后来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没有认真读。于是我就每一段每一段重新读了一遍。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先来解释一下文段中的的几个词。“嚆矢”意思是响箭,“振翮”意思是腾飞。

树上的男爵》是卡尔维诺的一本小说,这本小说以传统叙事手法隐喻了现代社会里人的迷失自我、完整性丧失以及焦虑迷茫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个体追求自我存在空间和价值的历程。同时在时间轴上,体现了通过对个人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从而达到非个人主义完整道路的主题(来源于百度百科)。

其实从这里看出,作者还是贴合题意的。引用的《树上的男爵》表达的确实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可以把他理解成中心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树上的男爵》

再来看下一段。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这一段属于还比较好理解的一段。大概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能够因循守旧,不能够只相信传统的固化的社会秩序。“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作者用“达达主义”来表达自己反对传统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达达主义艺术作品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肯綮”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符号客体属于传播学的角度,社会和家庭是一个象征意义的符号客体,但是我们缺乏阅历所以对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明确。这是一种“傲慢”,而且是带有偏见的傲慢。虽然有《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但是原谅我真的不懂为什么认知不足是一种傲慢和偏见。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孜孜矻矻”意思是勤勉不懈的样子。这一段其实是最贴合题意的一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能读懂。人对自己的期望就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对接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我们承受着外界的预期,但是一旦不符合预期之后也丢失掉了自我。

柯西莫就是上文中提到的《树上的男爵》一文的主人公,我实在无法理解“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这句话,后面的“祓魅”和“赋魅”百度也未能理解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就整体来说我觉得是非常有深度的一段,但是也只能通过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来理解。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一觇”就是从这个角度观察,“洵”的意思是实在。

尼采这里是一个哲学观点。尼采于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提出一个观点,骆驼是负重,意味着人的忍受、被支配命运的阶段;狮子是食肉动物,意味着人的凶猛和强大,是一个进攻性的阶段;而婴儿则是返璞归真,意味着创新和开始。后来这个比喻被人们概括成为人生的三个境界。陈年喜的那个事例,可以概括为,为了迎合社会需求而放弃了自我坚持,这样理解的话应该是符合题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玉墀”是朝廷的意思。这一段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

最后的两句化用了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小说《被禁锢的头脑》,很巧妙。但是如果让我对这一段做一个概括总结的话就是说:实践比理论更为重要。如果用更加贴合题意的方式去看待他的观点的话,应该是:角色的转化需要亲身去实践,不要被一些固有的理论束缚住自己的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树上的男爵》剧照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婞直”意为刚直。

这一段是作者最后的主题升华。我关注到了一个词,“树上的生活方式”,《树上的男爵》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描述的:“但他始终认为,为了与他人真正在一起,唯一的出路就是与他人相疏离,他在生命的每时每刻都顽固地为自己和他人坚持那种不方便的特立独行和离群索居。”

主角柯希莫男爵为冲破老式家庭的束缚,叛逆地回到树上生活了一辈子,并由此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从全文来看,作者是一个十足的哲学主义者,他看了非常非常多的书,人物事例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不得不说,他的思想的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高中生的认知范围。如果放在哲学领域的话,我尚且认为它还算是一篇好作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篇作文放在高考考场上,还给了那么高的分数,我认为是不妥的。

从立意上,我尽可能地把每一段往题目上理解。但一直读到最后,我始终抓不住文章的中心点。末尾处强调人要在树上生活指的到底是什么?是坚持自我?是反叛传统?还是说要脱离社会?

哲学有它存在的意义,一些哲学词语确实也是很难理解的。但是为了显现自己的文学水平而故意遣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词语这种风气绝对不应该提倡,尤其是高中阶段。

一个人的文学水平如何体现,即“深入浅出”,再难懂的道理他说出来普通人立刻就能懂,这才是大家。

当然如果说有些词语不可替换的话,可以用,但事实证明,他文中提出的那些词语,没有一个是不可替换的,难道是因为用直白的词语就显得文章不高深了?又或者是直白的话属于很低级的一种表达?

我很赞同第一位老师的做法,39分给的合适。而后面两位给了高分的老师,我不反对,因为另外两位老师思想可能确实有深度,他们的人生阅历也比我要丰富。

但是作为高中生也好,或者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好,这样的一篇文章给我,可能读到开头就放弃了,更别说给他那么高的分数,还拿出来当范文了。

如果高考作文都这样写,大家都去模仿的话,也许很快,中国的高中生都会成为“生活在树上”的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