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发生了大爆炸,画面相当有视觉冲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爆炸威力强大,整座城市都感受到冲击波,大楼的玻璃被全部震碎,甚至有公寓阳台被震垮。有人还拍到天空中出现了“蘑菇云”。

当地官员说,爆炸波及半个贝鲁特,惨烈程度可以和“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相比”,突发爆炸还引发3.3级地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黎巴嫩当局将贝鲁特列为灾难地区。

凶手:硝酸铵?

爆炸原因,黎巴嫩安全总局官员证实,爆炸可能是放置在港区仓库的“高度易爆爆裂物”造成。怀疑是由存放在港口长达6年的2700吨硝酸铵引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国内很多朋友对“硝酸铵”这个名字不陌生。

学术描述是,“无色无臭的透明晶体或呈白色的晶体,极易溶于水,易吸湿结块,溶解时吸收大量热。主要用作肥料及工业用和军用炸药。可用于杀虫剂、冷冻剂、氧化氮吸收剂,制造笑气、烟火等”。

关于起爆特点是这么说的,“硝酸铵是极其钝感的炸药,比安全炸药c4更为钝感。最难起爆的硝酸炸药,撞击感度是:50kg锤50cm落高,0%爆炸。相比起著名炸药硝化甘油的200g锤,20cm落高,100%爆炸的感度,可见硝酸铵的钝感。而且硝酸铵一旦溶于水,起爆感度更是大大下降,根本是人力不可能撞击引爆的”。

也就是说,纯硝酸铵在常温下是稳定的,对打击、碰撞或摩擦均不敏感,但在高温、高压和有可被氧化的物质(还原剂)存在及电火花下,会发生爆炸。

虽然属于“钝感”,但这些物品和居民区应该尽量远离,否则,造成的后果就不是“钝感”能解释的了。

2014年,一艘轮船在开往非洲时,船只鼓掌,这些硝酸铵需被卸载,随后就卸在了贝鲁特海港12区。

6年了,没人处理,黎巴嫩人的心也太太太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港口安全人员排除了爆炸是由恐怖分子制造的可能性。

有消息说,工作人员在焊接存有炸药的库房门的过程中,焊接火花引燃了仓库中的炸药,这导致在另一库房中存放的硝酸铵爆炸。

不过,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对黎巴嫩发生的爆炸事件表示慰问,并愿意提供协助。他还指出,美国军方认为,“贝鲁特的爆炸看起来像是袭击,而非意外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令外界对于这次爆炸的性质顿生疑窦,试图浑水摸鱼还是什么意思?但特朗普没有具体说明到底是哪一个层级的军官向他简报,说看起来像袭击。

美国务院在推特上发出警告:“有消息称爆炸导致有毒气体排放,因此在该地区的所有人都应待在室内,如果可能的话要戴上口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死伤人数不断攀升,至少有大几十人死亡,4000人受伤,多人失踪。如果现在是这个数字的话,伤亡总人数还会增加。

贝鲁特人口差不多200万,城市面积不大,有些区域居住非常拥挤。

我在伊拉克常驻工作的时候,巴格达的汽车炸弹爆炸当年是家常便饭,我和我的雇员当时就学会了一些生存技巧,就是尽量不要靠近有玻璃的地方,因为大爆炸后,碎玻璃其实和子弹差不多,虽然不是一颗就致命。但是,气浪会剧烈冲击室内不太固定的东西,别坐在吊灯底下,窗户用胶带纸贴上米字之类,就像强台风前,有的人家里也会这么做。

远离玻璃!

中东小巴黎

这次肯定是黎巴嫩“国难”了,全国明天哀悼一天,最高层要对这起灾难要追究责任。这几乎是黎巴嫩的9.1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鲁特这座城市不大,去过中东的朋友很多都到达过这里,这里紧靠地中海东岸,生活方式混合了欧式和阿拉伯式,是一座相对开放、休闲、浪漫的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11年叙利亚战争爆发后,我每一次进大马士革,都是先飞到贝鲁特,再走陆路大概两个小时就到大马士革,这是一个和叙利亚边境非常接近的城市。

抽水烟,看地中海余晖,这里有“中东小巴黎”之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这座城市的什叶派影响,和伊朗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这是一座有影响的势力都在这里存在的城市,平时表面上的平静,不能掩盖底下永远的暗潮涌动。

那么在爆炸发生之际,联合国支持的一家法庭正在审判几个真主党组织嫌疑人,他们被指控在15年前用汽车炸弹,谋杀了黎巴嫩前逊尼派领袖拉菲克·哈里里。那次刺杀行动,引发了地区常年动荡。这次,贝鲁特人说,他们感到的冲击波,比2005年炸死哈里里的爆炸更猛烈。

另外,黎巴嫩除了旅游业之外,并没有特别强的经济,所以也是处在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之中,社会矛盾重重。

在南部边界,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的紧张态势,正不断加剧。

也许,这次爆炸是由意外引发的大灾难,但是黎巴嫩的动荡因子长期存在,属于一点就着,一着就炸,一炸惊人的那种。

2020年的主题,活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