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
《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从何而来?昆明西山马街一个老旧社区这么做》
解读了
西山区马街北路社区
如何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
具体报道如下
马街北路社区的老房子多被列入开发商二期拆迁改造范围,有人觉得“再忍几年一步登天,无需多此一举再治理。”
驱车沿着昆明城市主干道人民路一直向西,快到城市边缘地带,在马街北路社区范围内,突然邂逅一片“洼地”:四周是高楼大厦,但这里似乎停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楼宇低矮破旧,老厂区里挤满了红砖房住宅。
“这里老旧院落多,人口结构杂,基础配套弱,管理服务难。”说起往日光景,马街北路社区主任汪丽娟一声叹息。
老昆明人都知道马街。历史上滇西的马帮进昆明城前,会集中在这里理货交易住宿休整,“百年马街”名不虚传。还曾是西山区政府驻地,诞生过新中国第一条电缆线也是老工业基地。
俱往矣,如今成了社会治理的“洼地”——社区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有破产改制企业12家,老旧家属区28个,流动人口占比近6成。
“脏的没法说,垃圾废品都把公共厕所的门堵了,花坛里搭棚子,树上挂塑料袋。”社区老住户“大萍姐”说起从前一声叹息。
“大萍姐”张丽萍说的“从前”并不遥远,半年前即是如此。原来,马街北路社区的老房子多被列入开发商二期拆迁改造范围,有人觉得“再忍几年一步登天,无需多此一举再治理”。
西山区委副书记陈净说:“区委不这么看。”他分析,一是拆迁有变数,一期搞了12年还没完,二期群众等得起吗?二是消防、治安等隐患大,群众改善居住环境呼声也很强烈,谁说不改,自己进去住住试试?陈净作为区社会工作委员会书记,更是如坐针毡。
今年3月4日,西山区马街北路社区社会治理专题会召开:19个区级职能部门、3家公共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
陈净在会上先放了一组PPT图片:多年垃圾沉积、楼道贴满小广告,有的垃圾桶还上了锁……其中有不少房产就是搬走的公共单位的,而他们的负责人正在座。
参会者被震惊了,一时间议论纷纷。有的说搬走多年领导换了几任,都不知道这里还有房子。有的说这些房子已经卖给私人了,和单位无关。
对于后一种态度,陈净给大家算了一笔账,这些老旧小区,最初房改的时候是按套内面积进行房改的,公共部分的产权人依旧是单位,既然是产权人 ,就得履行主体责任,就有义务把这样院坝管起来。
这个会,正是昆明全市正在推行的“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制度改革:街道社区“点菜”,部门集中解决。
马街北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白建伟介绍,有这个机制,基层可以“组织”部门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对社会治理的“疑难杂症”党委领导“挂帅出征”。
此次会议后,马街北路社区公共单位的“一把手”们纷纷带队现场调研,开会解决问题。
期间共清运楼梯间杂物垃圾百余吨,粉刷楼栋内墙29栋,补植绿化400平方米,拆违建、固危房、建车棚,诸多公共单位的老房子焕然一新。
住在区财政局院坝的张兰花说:“院子里私搭乱建的棚子变成了单车棚,增添了晾衣架和石桌石凳,脏兮兮的老墙都清扫了,如今看着哪里都高兴!”
社区党总支组织力增强,不仅体现在“吹哨发令”上,还有“双报到”动员辖区内党员。依托马街街道“法治大道党建联盟”,汇聚起区级公安分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资源,组织103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
同时,对居民区所有党员进行摸底,共摸排公示党员91名,其中以前非在册党员65名,党员主动“亮身份、做承诺、当先锋”,有15名党员担任了楼栋长。
有了这两支“党员队伍”,马街北路社区党总支“实力倍增”。马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凡欣认为,发挥党组织作用便利高效,基层也可以向上级“邀约”,打破了行政级别界限和条块分割壁垒。
张丽萍所在的院坝是碳素厂老厂区,企业虽未破产,但也停产多年,里面都是红砖房。记者来到时,一批老党员、老工人正在新建的“红色充电站”歇脚亭里读报分享。
张丽萍说,老人们奉献了一辈子,小区公共空间没有,只能在一个简易木棚里歇脚聊天。对于“弃管”房产和无力改造单位,西山区和马街街道投资兜底改造,这才有了碳素厂居住区的大变化。环境“美加净”了,居民主动把花坛里的棚子拆了,撒上自己买的花籽,有的种上青菜。
“红色充电站”里的读报分享,是社会组织“明心社工”组织的,他们还陪老年人聊天,给老年人放电影。因为有“服务群众经费”,政府可以购买公共服务,邀请社会组织参与,马街北路社区的社会治理“如虎添翼”——社区共14名工作人员,全靠他们服务群众力不从心。西山区区委办副主任符月娜介绍,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志愿者联动,让社会治理更专业,也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基层吹哨部门报道”“动员辖区党员和党建联盟力量”以及社会组织参与“三驾马车”,让马街北路社区党总支的组织力落到实处。他们还专门成立了马街中南路老旧居民区党支部,由社区主任汪丽娟任党支部书记。
马街街道党工委书记游国强说:“我们不是‘堆盆景’,社区坚持‘微改造’和投资适度,防止因为未来的拆迁造成浪费“马街北路社会治理好了,也是为其它区域试验示范。”
马街北路社区的“焕然一新”如何保持下去?陈净介绍,除了靠党员志愿者和居民自觉,区里正在筹备“准物业”模式,利用“政府拨一部分、居民凑一部分、企业让利一部分”,不久将建立“减量化”的物业服务,让社区居民的旧城改造“过渡期”也充满获得感。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
云南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