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篇浙江省的高考满分作文引发了热议,阅卷老师给出了满分,但是很多读者感觉看不明白,也对满分产生了质疑。阅卷组的点评老师陈建新副教授对这篇文章作出了比较详细的点评,但是大家似乎都不买账。

近日,有网友晒出,陈建新老师作为阅卷组的族长,居然参与了高考作文实战书的编纂工作,一边出书教育学生应该如何写高考应试作文,另一方面自己又是阅卷老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导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按身份来说,浙大的副教授肯定是有资格评判高考作文的,而且他的文学能力应该也是非常深厚的,如果他不是阅卷老师,那么他出书去指导学生如何写高考作文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中国是讲究避嫌的,出书了,自己判卷,最后晒出的满分作文和自己的教育模板非常相似,这就像一种口号:你们去买我的书,我就给你们打高分。

今年的这篇作文拿满分也不是一个个例,2019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同样也是这种“哲学式”的文风。

尼采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从来不曾如此的世俗化。人人浑身上下撒满了文化的佐料,好让自己成为一道大餐。”这是时代的堕落。生活应当由我们自己书写,路旁观望的“读者”的鲜花掌声,石块抨击都无碍我们昂首阔步地向前走。
加缪寄寓西西弗斯式同情,陀氏用反叛者与被反叛者理论分析,歌德让浮士德升天,萨特给主人公判处死刑。这些人,无一“离经叛道”,摒弃了“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创造独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

两篇作文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就是引用了一些非常高深的案例,然后同样得了满分。去年的争议没这么大,因为毕竟说的是人话,今年引发了热议主要还是读不懂的人太多。

8月5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个人微博指出,今年的这篇高考作文“与烟灰色,有些句子不通,像拙劣的翻译,的确在有意显示理论性。”当然,温儒敏老师也肯定了这名学生的学识丰富,应该给予鼓励。

对于今年的《生长在树上》这篇作文好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这里也不多评价。我想要说的就是教育和资本联系在一起的这个事情真的很令人恶心,但是也必须承认,这不可避免,因为有利益就会有人愿意去做,这不分领域。

在网友晒出了陈建新出这本书之后,澎湃新闻的记者向陈建新进行了求证,但是陈建新表示自己不清楚,随后就挂断了电话。

在网上有多本陈建新参与编著的高考作文书,被列入了教辅的范围,除此以外,陈建新还参与了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网课《高考作文密训课》,学生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参与,陈建新是主讲人之一。陈建新从2000年开始担任浙江语文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制定高考作文评判标准,确定满分高考作文。

这样的话,利益和高考就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了。

我推出了一个网课,讲课的人是高考阅卷老师,他说的作文方法只要你背下来了,拿高分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有了这样的背书,就会有不少的学生选择去买书,去买课,教育资源是国家给的,但是钱到了资本家的手里。

另外,舆论发酵以后,在《教学月刊》公众号上刊登的关于《生活在树上》这篇满分作文和陈建新评价的文章目前已经删除,不知道是为了减少热议还是迫于压力删除。

但是还有一个事情大家可能没有注意,那就是这篇满分作文出来的时间太早了,而且被转载在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上,高考阅卷如此保密的情况下文章是如何刊登出来的,很难说背后是不是有人示意。

其实出辅导班,教大家高考作文的套路,这也算不得什么秘密,很多机构也在做,但是只要他们不参与高考作文的阅卷,其实都属于自己的经营和生意,别人都管不着。

高考作文套路化的这个事情难以避免,毕竟对于大多数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想要对一个问题做出非常深刻的探讨和思考是比较有难度的。

如果写的有深度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但是高考作文的阅卷非常快,你恰好遇见了一个阅卷老师有耐心读当然是最好,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套路式的作文能让老师更快地定分档。

现在的教育是提倡个性自由的,这本身和高考作文就是存在矛盾的,应试作文的读者本来就不是大众群体,而是阅卷老师,所以吸引老师的目光才是最重要的。老师能看得懂,其他人看不看得懂无所谓,那么这些老师就容易被捧上“神坛”。只要能够迎合他们的口味就好了,那么如何去迎合,总是有途径的。

高考算是中国最公平的考试了,但是万事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只能尽可能保障最大程度的公平。陈建新出书出课这个事情如果是真的,真的可以算是对高考公平的一种挑战了。

我只能说,有些事情,该避嫌的还是应该避嫌。名利双收这种事情,都想要,但是有的时候把握不好尺度,真的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