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古人穿越到现在,那么像王阳明、刘伯温和曾国藩等一定会成为现在的流量小生,网红大咖。他们的著作,关于他们的作品如今汗牛充栋,充斥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当中。读他们是一种潮流,这看起来与曾经盛行,现在依旧流行的成功学没有太多区别。
我们现在真的需要这些古人的经历和智慧吗?我觉得依旧需要。他们走过的路,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处理问题的智慧,都值得我们现在人去读,去学,去懂。
今天我想说的人物就是曾国藩。
关于曾国藩,我对他的印象其实一直并不好。传统的历史教科书通过各种历史大事告诉我,他是封建落后势力的代表。他残酷镇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落后清王朝的统治。
我一直记得,某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记载了太平天国西征击败曾国藩的湘军时,曾国藩急得要跳水自杀。我也在某些记载中得到曾国藩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杀人如麻,获得曾剃头的名号。
历史教科书上的曾国藩形象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国藩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残酷、懦弱、顽固和落后的封建大地主。这样的形象长期以来使我对曾国藩形成了一种偏见的刻板印象,以至于我曾经很难理解人们现在对曾国藩的推崇。
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传》。
我认为,张宏杰先生是现如今写通俗历史最好的作家,也是将历史写得最好看的学者。他总得透过历史迷雾,穿越层层史料,用最好看最容易的懂的文字揭露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相。他的作品《饥饿的盛世》、《坐天下》和《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给我极其舒适的阅读体验,读了张先生的书,让我们知道:历史也可以这么好玩。
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传》
这本《曾国藩传》讲述了曾国藩这个湖南人从一个天赋平平,考了七次科举才中秀才的人,到最终成为一晚清的一代名臣。他的故事,他的奋斗历程触动了我的神经,让我相信这一切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收益良多。
我们首先还要强调一点:曾国藩真的是天赋平平。关于他的“笨”,在书中也有这么一个段子进行辅证。
某晚有个小偷到曾家偷东西,正好进了曾国藩背书的屋子,他在背《岳阳楼记》,小偷蹲在梁上,想等着曾国藩背完之后再下来,结果小曾背来背去的,背不熟,小偷在梁上睡了两觉,结果小曾同学还在苦苦地背,小偷气不过,跳了下来,指着曾国藩的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你听我给你背一遍!”说着从头背到尾。然后,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
虽然这只是一个段子,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从侧面也可以反应出曾国藩的确很笨,至少天赋不高。
除了天赋一般,曾国藩的出身也相当平凡,在曾国藩祖父那一辈之前,曾家世代务农,连一个秀才都没有出过。而曾国藩的父亲,也接连考了十六次,都四十多岁了才考中秀才。
这样一个天赋平平,出身平凡的普通人,本应该像很多芸芸众生一般,湮灭在历史尘埃当中。然而,曾国藩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翰林院,建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兴起洋务运动,成了晚清后期重要的名臣,开启了同光中兴序幕。
张宏杰先生在《曾国藩传》中,通过叙述他一生的传奇经历,再次为我们揭露曾国藩的成功密码。当我们现在读曾国藩时,想读懂的也许就是这些。
首先是百折不挠的性格
曾国藩考秀才一共考了七次,在第六次考试名落孙山后,考卷还被拿来作为反面教材的典型进行公示。这要是换成别人,可能早就被困难打倒了。可他是曾国藩,有着湖南人特有的坚毅。这一次的屈辱,反而激起了他更加奋发的斗志。
他开始总结反思自己过去考试失利的教训,从过往的思路中突破,找到成功的方法。他总结自己的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最终在道光十三年,曾国藩终于在第七次科考中,考中秀才。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将是他一路考试开挂的开始。在接下来的科考中,他一路披荆斩棘,接连考中举人、进士,并终而点为翰林。
想想,如果没有他百折不挠,不认输的性格,也许在第六次考秀才失败后,曾国藩就放弃了。那么中国历史将会少一个名臣,历史走向也许会因此改变。
其次是崇尚笨拙的价值观
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曾国藩的价值观
在后来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湘军的作战方式深受曾国藩崇尚笨拙价值观的影响。湘军的作战方法可以总结为:“结硬寨,打呆仗!”就是每到一处扎营,就要打造坚固的营寨,每进攻一座城池和据点就要挖好深深的沟壕,建立牢固的壁垒。
这样的作战方针,看似笨拙迟钝,但实际上锋利无比,就好比金庸笔下的降龙十八掌,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就在这样的作战方法下,湘军一路东去,拿下太平天国的诸多城池,最终攻陷天京。
与同期的左宗棠、胡林翼和李鸿章相比,曾国藩在才智和聪明程度上远远不及对方,但是在这样价值观的指引下,他的成就却在同时代里独树一帜。
然后是每天记日记三省吾身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写日记了?我想一定是很久很久了。在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老师和家长总会要求我们每天写日记,不知在什么时候这样的任务逐渐不再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了。
曾国藩也写日记,但是早期的日记犯了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问题:一是不连贯,不能坚持;二是把日记记成流水账;三是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
这样写日记根本就不会对自身成长起到帮助作用。在朋友的指导下,曾国藩改变了对日记的写作方法。
曾国藩的日记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端正态度,用楷体来写作;其次还要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反思每一天的活动;最后引入外部管理制度,让朋友来监督点评自己的日记。
其实不要小瞧了最后一个外部监督。因为,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曾国藩的一生就像他保持记日记一般,做到了持之以恒。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扩展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最后是树立一个圣人目标
曾国藩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了翰林院,但是京官的生活让这个三十岁的年轻人开始变得心浮气躁“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同时,个人的一些毛病也在京城为官的生涯中逐渐凸显出来。比如:浮躁、傲慢、虚伪和好色。
三十岁的曾国藩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于是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学做“圣人”之志。
正因为立下如此宏图壮志,才使得他继续向前奋斗,从而创下了后世的不朽伟业。
我对曾国藩态度的转变,也有一部分来自对太平天国运动认识的改变。在我们传统历史教科书中,太平天国运动,被美化成进步的反封建的伟大运动。然而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阅读的增多,我逐渐认识到,一旦当时的中国被太平天国所占领,那将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太平天国运动所创办的拜上帝教,其实是西方基督教的一种异化,只是为了满足洪秀全等人的一己私欲。他们破坏孔庙、毁灭儒家经典,试图摧毁传统中华文化的根基。一旦他们成功了,那将是中华文明的灾难。而曾国藩正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也是对传统中华文化,文明基础的一种保护。
今天,我们依旧要好读曾国藩,除了这本《曾国藩传》我想还有很多关于他的著作值得我们慢慢阅读。越了解曾国藩,我们就越能对他感到一丝亲切。因为他的人生起点就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平凡无奇,但是他奋斗崛起的历程并不那么传奇,他所做的事情对我们来说,依旧有复制性。
曾国藩的一生,捍卫、守卫着自己珍视的文化和信仰,他用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他的一生伴随着晚清的衰落与中兴,以及中兴背后的无奈和堕落。他无望的努力,直到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