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垃圾分类的“模范国家”,第一想起的一定是日本。其垃圾分类标准之繁复令人咂舌,实在不得不佩服日本居民能长年累月地坚持定时定点倒垃圾,且每次倒垃圾时还得将瓶盖,水瓶分开处理……而每个到日本的游客,都会感叹其街道的干净程度,甚至能用“恐怖”来形容。回到中国后,则不免两相对比,而后羡慕日本而抱怨中国的“脏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严苛的垃圾分类标准一览

2019年7月,中国上海作为第一试点正式推行垃圾分类政策, 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全面实行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但相比于欧美日韩各国,中国的垃圾分类起步极晚。那么在垃圾分类上,中国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吗?

作为参考,一起先来看看日本的垃圾分类管理发展历程吧!

“日本的垃圾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其垃圾管理体制经历了由末端处理源头治理资源循环的转变,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从最初政府被动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以日本公民、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企业等社会主体协同治理的体制,各社会主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80年代起,日渐严重的垃圾危机催生了日本垃圾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其重点转向了生产和消费的源头预防,通过垃圾分类促进垃圾减量化,取得了明显效果。而公民参与作为核心、多样化的宣传教育、责任明晰的管理条例、严格的惩罚监督与有效的激励政策则是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的五大法宝。

目前我国还处于“源头治理”的初级阶段,全国上下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也才起步,虽有严惩,但少激励,垃圾分类环节中各部门的责任也并不完全明晰。

首先,因我国垃圾分类政策推行为时尚短,居民们作为垃圾分类的最前端,对各种垃圾的分类办法还未完全明晰,时常发生分类错误且不自知的情况;居民区内一级垃圾回收站对回收的垃圾还需再进行一次分类,耗时耗力;虽有“最高可罚款200元”的惩罚措施,但实际上物业并无对居民罚款的权利,如何有效地实施监管还是个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垃圾分类

说到底就还是时间不够长,居民的垃圾分类素质教育还未到位,未养成成自觉性。

由此来看,“弯道超车”几近无望。

中国无法做到在短期内大幅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素质”,那么为什么不扬长避短,规避垃圾分类对居民素质的超高要求呢?

想要“弯道超车“,中国的秘密武器就是人工智能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工智能

在垃圾分类前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引导正确分类垃圾;研发智能垃圾桶自动识别垃圾并自动干湿分类投放,同时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设立较为完善且惠民利民的奖惩机制,如网上积分商城留证溯源等;与物联网等技术相配合,合理规划清运时间与路线,提高效率。

目前,“小圾科技”的两主营产品:智能分类垃圾桶“圾生活智慧站”与“圾生活”小程序/APP相结合,已经能完美实现以上所有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能分类垃圾桶“圾生活智慧站”

由此,即便居民们所掌握的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并不完备,也可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简单高效地准确投递,同时物业、政府部门的压力也将骤减,省去了前端耗费时间的重新分类工作。结合智能分类垃圾桶“圾生活智慧站”的其他功能,如无感投递、人机交互、垃圾自动称重、瓶类自动分类回收、自动防加收、垃圾桶自动清洗、洗手池等,居民将体验到更方便,更人性化,更智能的全方位服务

在智能分类垃圾桶大量投放市场后,全国垃圾分类前端的效率必将迎来一个质的飞跃。

相信在全国人民、各级政府与各高新技术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弯道超车”,指日可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