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话不长 2020-08-13 20:37:13儿子在学校打架被老师罚站,夫妻俩为这事争吵,妻子说你整天忙也不管管,丈夫说我忙就你管怎么不行。丈夫A是某公司副总,平常工作忙,难得顾家,这回刚吵完又忙着布置工作了。他一个电话打给下属B,劈头盖脸地把B数落一顿,说明天不改好方案别来见他,B一夜无眠。B早早起来,开车去了早餐店,心烦意乱中打翻豆浆,心情更加不爽,说再来一杯,服务员赶紧端上,B说不够热,又换了一杯,喝了一口又说太烫。没吃完,便急着开车去公司,一会遇到前面的一辆慢车,连连鸣笛,示意其快一点。超车时,前车司机C摇下车窗,说催那么急干什么,后车司机B大声吼,都赶着上班,你还好意思慢吞吞的。C嘟囔着,突然又有几辆车打着喇叭插队进来,她赶紧刹车,差点追尾,连说今天见鬼,遇到一堆催命的主。C到了公司,遇清洁工大姐D在拖地,火气来了,说你能不能早一点拖,清洁工回应,我是按规定时间干活的。C说你挡着人家还有理了,D说我每天都是这个时间搞卫生的呀!C怒,你一个清洁工还那么多话!D说我清洁工怎么了,你又不是管我的。两人大吵一顿,公司的人都听见了。D愤愤不平,回家跟老公E说起这事,E说狗眼看人低,D抱怨说不想干了。E瞪着她,改为嘲讽,骂也骂了,上个班你还挑三拣四的?以为自己是皇后娘娘?D说你才整天吊儿郎当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老是换工作。E怒,你还嫌弃上我了是不?你换,最好什么都换,换完工作再换老公。正在做作业的女儿F说,你们能不能别吵了,我还要做作业。E说你要叫你妈别吵,D说你先损我的还说我,还是不是男人。我没有通天眼和顺风耳,能够探知一连串的事件,我承认这些都是凭着脑中的那点想象力想象出来的。但是,每一件独立的事情,我都看到过,或听到过,只是现在把它们组合起来而已。情绪是会传染的,而且这个链条可以很长。情绪本质上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机制的体现,我们对利益保护线的设定,决定了我们的情绪是否容易被激发起来。比如,有人会因几块钱的东西而大动干戈,有些人则要几十块、几百几千块,情绪才会被挑动起来。总体上来说,价值越高,越让人紧张,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这跟人的经济状况并不绝对相关,可能有些人很有钱,也会分毫必争。但如果说穷人对于可能面临的损失,可以比富人更淡定,那更是天方夜谭。所以,情绪的产生,本质上是经济能力或抗风险能力的体现。生活中被触及的利益,并不总是以直观的可以简单测算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我们可以去衡量。比如,因孩子产生的情绪问题,在不同阶层的家庭是不一样的。穷人家庭对孩子的状况相对没那么敏感,是因为生存已消耗了太多情绪。富人家庭看似的不敏感,是因为提前安排好了一切,不用过于操心。而中间阶层或中产阶级家庭,才是最紧张孩子的状况的。孩子的功课质量如何,孩子有没有全面发展,父母在心里都会做一个精细化的测评。孩子露出一丁点懈怠的苗头,都可能会招致父母的批评,在外受到一丁点不公正的对待,都可能引发父母的“维权”心理。网上不时有家长吐槽孩子的座位问题,本来座位也并不能决定学生的成绩,但家长们依然为能否往前、往中间调一个座位而殚精竭虑。对孩子的紧张体现了家长自身的焦虑情绪,他们历经职场搏杀,清楚社会竞争的残酷,于是不由自主地将自身境遇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不进步,相当于自己不涨薪;孩子懈怠一下,相当于自己离买房换房的目标又远了一点;孩子受到一点不公对待,相当于自己被打压而无法出头。猛地一看,很多事情背后的“价值”似乎都是可以量化的。每个人的情绪,以及人与人之间一连串的情绪链条,都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在追求快速、高效的现今社会,我们知道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躁动不安。我们常常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的利益随时会被人吞噬。排队插队,抢停车位,每天都在发生;小区业主和物业公司的对峙,买房者、卖房者和中介的纠纷,每天都在上演……这几十年以来,我们所处的环境从乡土社会变成城市社会,从熟人社会变成生人社会,我们有了更多展示个性和情绪的机会。但对于情绪,我们的掌控力和判断力常常很有限。有时候我们会凭已知道的一件事,来判断遇到的另一件事。比如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办事被怠慢的新闻,会迅速投射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然后我们在银行和医院排队,很容易就投诉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却忽略了人多造成不便的客观事实。等工作人员带大家到自助终端机操作,不愿琢磨的人又拒绝花时间研究,老人则抱怨年龄大不懂操作,最终却通通归为机构办事效率低下,没有为客户提供足够好的服务。社会发展太快,我们要了解和学习的新东西太多,一旦跟不上,情绪就来了。情绪链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我们常常用这个人的错误,来惩罚那个人,这也是一种情绪的错位。我们在职场遇到挫败,把情绪带回家,然后抱怨饭做得不好吃,批评孩子不听话。假如在单位受到嘉奖,回到家可能又是另一副模样,其实饭还是那些饭,孩子还是那个孩子。我们在家里发生了争端,有时也会把情绪带到公众场合,对着他人吹毛求疵,批评指责。我们常说的垃圾人,其实正是不懂处理情绪、随意向他人发泄的极端例子。每个人有小情绪,社会有大情绪,社会的大情绪又影响着人们每天的小情绪。大情绪对应着社会大数据,有着各种深层次的原因。如这段时间的“女子利用航班延误骗保300万”事件,为什么为该女子喊冤、反对保险机构的声音占了上风?除了各方对法律规定解读的倾向不同,更本质的原因是长久以来许多保险机构给人们只赚不赔、精于算计的强势印象,于是人们把对自己作为弱势群体的担忧,转化成了对保险机构的愤怒情绪。人们的情绪理不理性是一方面,产生情绪的各种原因是另一方面。最终定不定罪或定什么罪,留待司法部门认真考量,但事件背后反映的东西值得思考。情绪确实是有阶层属性的,弱势阶层对优势阶层的情绪,往往体现在所处位置、掌握信息渠道、解释权等等差异上。要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重中之重。社会的事要自上而下一起去做,自己的事却可以自己决定,我们不能让情绪破坏了自己的生活。毕竟,这才是真正要自己负责的事情。不成为情绪的奴隶,要做两件事——不被他人的情绪影响,不制造影响他人的情绪。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人一辈子的功课。美国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斯说过,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当我们愤怒时,即使以牙还牙,情绪也不会一下子被消解掉。冯梦龙说,怒中之言,必有泄漏。被愤怒情绪吞噬,最终损失的是我们自己。回想过往岁月,想必我们都干过不少愤怒时豁出去,平静时后悔莫及的事。流感和肺炎会传染,情绪也会传染,请冷静思考,好好说话,理性行事。余生很美好,一起去珍惜。-END-

儿子在学校打架被老师罚站,夫妻俩为这事争吵,妻子说你整天忙也不管管,丈夫说我忙就你管怎么不行。

丈夫A是某公司副总,平常工作忙,难得顾家,这回刚吵完又忙着布置工作了。

他一个电话打给下属B,劈头盖脸地把B数落一顿,说明天不改好方案别来见他,B一夜无眠。

B早早起来,开车去了早餐店,心烦意乱中打翻豆浆,心情更加不爽,说再来一杯,服务员赶紧端上,B说不够热,又换了一杯,喝了一口又说太烫。

没吃完,便急着开车去公司,一会遇到前面的一辆慢车,连连鸣笛,示意其快一点。

超车时,前车司机C摇下车窗,说催那么急干什么,后车司机B大声吼,都赶着上班,你还好意思慢吞吞的。

C嘟囔着,突然又有几辆车打着喇叭插队进来,她赶紧刹车,差点追尾,连说今天见鬼,遇到一堆催命的主。

C到了公司,遇清洁工大姐D在拖地,火气来了,说你能不能早一点拖,清洁工回应,我是按规定时间干活的。

C说你挡着人家还有理了,D说我每天都是这个时间搞卫生的呀!

C怒,你一个清洁工还那么多话!D说我清洁工怎么了,你又不是管我的。

两人大吵一顿,公司的人都听见了。

D愤愤不平,回家跟老公E说起这事,E说狗眼看人低,D抱怨说不想干了。

E瞪着她,改为嘲讽,骂也骂了,上个班你还挑三拣四的?以为自己是皇后娘娘?

D说你才整天吊儿郎当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老是换工作。

E怒,你还嫌弃上我了是不?你换,最好什么都换,换完工作再换老公。

正在做作业的女儿F说,你们能不能别吵了,我还要做作业。

E说你要叫你妈别吵,D说你先损我的还说我,还是不是男人。

我没有通天眼和顺风耳,能够探知一连串的事件,我承认这些都是凭着脑中的那点想象力想象出来的。

但是,每一件独立的事情,我都看到过,或听到过,只是现在把它们组合起来而已。

情绪是会传染的,而且这个链条可以很长。

情绪本质上是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机制的体现,我们对利益保护线的设定,决定了我们的情绪是否容易被激发起来。

比如,有人会因几块钱的东西而大动干戈,有些人则要几十块、几百几千块,情绪才会被挑动起来。

总体上来说,价值越高,越让人紧张,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这跟人的经济状况并不绝对相关,可能有些人很有钱,也会分毫必争。

但如果说穷人对于可能面临的损失,可以比富人更淡定,那更是天方夜谭。

所以,情绪的产生,本质上是经济能力或抗风险能力的体现。

生活中被触及的利益,并不总是以直观的可以简单测算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我们可以去衡量。

比如,因孩子产生的情绪问题,在不同阶层的家庭是不一样的。

穷人家庭对孩子的状况相对没那么敏感,是因为生存已消耗了太多情绪。

富人家庭看似的不敏感,是因为提前安排好了一切,不用过于操心。

而中间阶层或中产阶级家庭,才是最紧张孩子的状况的。

孩子的功课质量如何,孩子有没有全面发展,父母在心里都会做一个精细化的测评。

孩子露出一丁点懈怠的苗头,都可能会招致父母的批评,在外受到一丁点不公正的对待,都可能引发父母的“维权”心理。

网上不时有家长吐槽孩子的座位问题,本来座位也并不能决定学生的成绩,但家长们依然为能否往前、往中间调一个座位而殚精竭虑。

对孩子的紧张体现了家长自身的焦虑情绪,他们历经职场搏杀,清楚社会竞争的残酷,于是不由自主地将自身境遇投射到孩子身上。

孩子不进步,相当于自己不涨薪;

孩子懈怠一下,相当于自己离买房换房的目标又远了一点;

孩子受到一点不公对待,相当于自己被打压而无法出头。

猛地一看,很多事情背后的“价值”似乎都是可以量化的。

每个人的情绪,以及人与人之间一连串的情绪链条,都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在追求快速、高效的现今社会,我们知道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躁动不安。

我们常常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的利益随时会被人吞噬。

排队插队,抢停车位,每天都在发生;

小区业主和物业公司的对峙,买房者、卖房者和中介的纠纷,每天都在上演……

这几十年以来,我们所处的环境从乡土社会变成城市社会,从熟人社会变成生人社会,我们有了更多展示个性和情绪的机会。

但对于情绪,我们的掌控力和判断力常常很有限。

有时候我们会凭已知道的一件事,来判断遇到的另一件事。

比如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办事被怠慢的新闻,会迅速投射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

然后我们在银行和医院排队,很容易就投诉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却忽略了人多造成不便的客观事实。

等工作人员带大家到自助终端机操作,不愿琢磨的人又拒绝花时间研究,老人则抱怨年龄大不懂操作,最终却通通归为机构办事效率低下,没有为客户提供足够好的服务。

社会发展太快,我们要了解和学习的新东西太多,一旦跟不上,情绪就来了。

情绪链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我们常常用这个人的错误,来惩罚那个人,这也是一种情绪的错位。

我们在职场遇到挫败,把情绪带回家,然后抱怨饭做得不好吃,批评孩子不听话。

假如在单位受到嘉奖,回到家可能又是另一副模样,其实饭还是那些饭,孩子还是那个孩子。

我们在家里发生了争端,有时也会把情绪带到公众场合,对着他人吹毛求疵,批评指责。

我们常说的垃圾人,其实正是不懂处理情绪、随意向他人发泄的极端例子。

每个人有小情绪,社会有大情绪,社会的大情绪又影响着人们每天的小情绪。

大情绪对应着社会大数据,有着各种深层次的原因。

如这段时间的“女子利用航班延误骗保300万”事件,为什么为该女子喊冤、反对保险机构的声音占了上风?

除了各方对法律规定解读的倾向不同,更本质的原因是长久以来许多保险机构给人们只赚不赔、精于算计的强势印象,于是人们把对自己作为弱势群体的担忧,转化成了对保险机构的愤怒情绪。

人们的情绪理不理性是一方面,产生情绪的各种原因是另一方面。

最终定不定罪或定什么罪,留待司法部门认真考量,但事件背后反映的东西值得思考。

情绪确实是有阶层属性的,弱势阶层对优势阶层的情绪,往往体现在所处位置、掌握信息渠道、解释权等等差异上。

要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重中之重。

社会的事要自上而下一起去做,自己的事却可以自己决定,我们不能让情绪破坏了自己的生活。

毕竟,这才是真正要自己负责的事情。

不成为情绪的奴隶,要做两件事——不被他人的情绪影响,不制造影响他人的情绪。

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人一辈子的功课。

美国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斯说过,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

当我们愤怒时,即使以牙还牙,情绪也不会一下子被消解掉。

冯梦龙说,怒中之言,必有泄漏。

被愤怒情绪吞噬,最终损失的是我们自己。

回想过往岁月,想必我们都干过不少愤怒时豁出去,平静时后悔莫及的事。

流感和肺炎会传染,情绪也会传染,请冷静思考,好好说话,理性行事。

余生很美好,一起去珍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