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第一步时,就知道后五步结果
明凯未来城市系列,第69问题前置
在开始讲解软件时,必须要清楚4个基础逻辑,1 问题前置,2系统逻辑学,3 导向型思维,4 培养自律控制自己;
这些是《明凯》未来城市所倡导高效高素质人群的一个基础,要能把事态逻辑讲清楚,受众能听进去,并能认知理解,最后在生活日常中能体现出来,这个才是关键,不能流于表面化。
最后的学以成果因为监督或其他原因与现实不符,导致形式化,而起到反作用,设立规则不难,难的是怎么让大多数人认知了解,并且能执行下去,具有一定的公信力,这是最难的,简单拆解一下这几个基础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问题前置
问题前置这个逻辑其实从认知上理解很简单,就像一些规则,法律,协议都是把可能发生的意外后果先公示出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让行为人知道违反之后会有哪些相应的措施作为惩罚。
那么以这个逻辑,把每件事情细化,把所有可能的结果都明细,分层次,分阶段列举出来,让可能发生的多维度全面问题,都有问题前置思维给出相应的措施。
然而现实是,很多事情,碰到极端或者非常细微的可能结果时,因为发生可能性非常之小或者被忽略认为不重要的,都没有应对预案,只能在万一发生时在做个人认知理解上做判断结果来应对。
但要知道每个人的认知是不同的,所以在每个人处理同类型事件时是不一样的,这时就会有反差,因为大众普遍认为的可能后果,但因为个体认知偏差所执行的是相反的结果,就引起多数人的批判性眼光关注。
在出现小概率事件时,对于应对过程在短时间内能完成搭建那还好,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那造成的损失可能是灾难性的。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在2013年国外的一部电影,里边有一个逻辑我现在还记忆犹新,本意记不太清了,但大致是这样的,当一个问题出现时,经过多方研究分析预判之后,打个比方10个人,这10个人给出的结果,都是100%可行。
按理说这是好事,10个专业的人都一致赞同,肯定是没问题的,但这个逻辑在于即便10个人都通过,必须有个一人找出漏洞,即便这个反对的人是赞同,也要反对,然后会深挖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一旦发生,应该如何应对,具体的应对方法,应对流程,应对措施材料,以可能发生的事情,来倒推现在实施中可能的隐患如何改正,弥补和预防。
就是这个逻辑在这个部电影中,全世界都遭殃的情况之下,而这个地方却成为最后安全的地方,电影中的这个逻辑,不知道是否在这个地方存在,或许是真实的,也或许是虚构的,但从我们总是说以防万一的角度上看,应该引起重视。
以防万一常被人挂在嘴上,当具体实施和深挖细节,很多时候都是敷衍了事,没有人监督,没有人合理性推断,没有多少人能摆脱情绪化和世俗化的干扰,而失去了本该有的职责和公正,最终一旦爆发极端事情,造成的结果是巨大的。
没有应急预案,会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即便知道如何下手,所需要的资源或材料也会消耗很多时间,错失了最佳时机,意识上更加前期。
比如说我们经常在商场或者公共场合等地方,看到地上有别人意外撒的水,此时如果有预案的话,工作人员看到后,会停留驻地,以做给周围人提醒,而不是跑去拿拖把或者去叫人打扫。
然后通过内部电话或者其他通讯,说明是什么水渍,清水,带有颜色的,高浓度的,粘性的,多大面积,撒多长时间等具体细节表面,让清洁人员根据描述携带针对性的工具来进行清洁,做事态交接。
然后清洁人员给出预估清洁时间,来采取应对,比如说5分钟,或者30分钟,需2人在场,拉起警示提醒,完工后恢复原貌,保持清洁,不湿滑,做完成后反馈,这时有人来检查,确认完成,这应该是一整个应用细致化的流程。
把可能想的后果都先表述出来,来给别人带来便捷性,看似有些步骤比较繁琐甚至多余,但是如果应用到其他行业,就会细分出无数的体贴入微人性化感知,不仅在身心感知上有温度,在人文上也是一种价值贡献。
因此细致有序的问题前置,有助于达到最大化认知相同,所造成的误会就会减小许多,因为未知而情绪化衍生的各项成本会小很多。
明凯-未来城市,下期预告:70系统逻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