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户外课,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大雨了,小小(7岁)在路上说: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森林里下雨),我问他,那怎么办?他没有回答,但我看他的时候,他陷入了沉思,我看到沉思的表情,我知道他在思索答案,下车的时候,他高兴的和我说,我们带伞了。
下课走的时候,妈妈对小小说,我们现在在山上哦,小小立刻趴在车窗上看外面的景色,一直安静的看着,那种认真和发自内心的渴望,让我觉得这样的安静如此美好。
我想,这一段路比起他走过很多的路更有人生意义,山就在自己的面前,有雨露,有清风,有泥泞,还有密密麻麻的绿色草丛和树木。这就是他感受到的山,不是概念的上说的山。
虽然路不太好走,可是妈妈没有把关注点放在路上,而是路边的景色,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感受。很棒的妈妈和孩子!
每个在成长中的孩子,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的第一次,我们要做的,就是带着孩子用心感受和体验这个客观真实的世界,给孩子更多的视角和人生体验。比起单向说教的输入,更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皮亚杰在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2-7岁属于前运算阶段 Preoperational Stage,对事物的认知是以具象的图式为主,在儿童具体运算阶段 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6、7岁一1 1、12岁)阶段内,孩子具备一定的抽象概念,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完全具备抽象的概念,还需要一定的具象图式辅助。坤坤就属于两个阶段的过渡期,当他今天用心感受山的一切,对于他建立“山”的抽象概念很有帮助。
很多时候,面对人生的第一次,作为父母的我们,总希望孩子能从中“学”到很多“道理”,所以急迫的告诉孩子这样那样。比如说,你看,山是绿色的,山很高,树很高。山有绿色的,也有别的颜色。当你直接告诉孩子答案的时候,不如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带孩子去感受。同事说过一个往事,在西北的他,有一次大学和同学去南方(云南)那边旅游,当早上醒来,火车停下的时候,发现旁边就是山,那种绿油油的山,山就真实的在他的面前,而以前在课本上单纯讲“山”的概念和此刻他感受到的山完全不一样,而这样的经历多年后还是那么清晰,深刻,孩子也是这样。
邓超在《银河补习班》里,考试的前,骑着自行车带孩子去了城郊的草地上,让孩子躺下,闻闻青草的味道,感受风,原来草地上还有牛屎味…….
孩子的未来无限可能,我们不能给孩子输入唯一答案的指令,写作文,不只是堆词造字,更多的是看问题的方法和视角,以及感受世界的样子,你连世界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你谈何去征服世界?别整天告诉孩子世界是残酷的,要好好学习。但孩子正在享受生活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务不做,五体不勤。你告诉孩子世界是残酷的,WTF?你逗我玩?可是,TMD的世界就是在公司被批了一天还得继续工作,上班累了一天,回来还要做饭做家务辅导孩子作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