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配图

1906年,鲁迅忍受不了国人的精神麻木,以为拯救中国必须从拯救精神开始,于是,他办好了退学手续,离开仙台到东京去从事文学活动。正当此时,他收到了家里发来的“母亲病危”的电报。

听闻母亲危在旦夕,鲁迅火速回家。可是,当他回到家里,发现一切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母亲不但没病,而且喜上眉梢,家里到处张灯结彩,墙上张贴着大红的喜字,房子也粉刷一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妥当,只等着他回来做新郎了。

新娘是朱安。鲁迅从来都没有见过。

自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就为鲁迅的婚事操碎了心。自见朱安第一次始,周老太太就很是喜欢,因为朱安有着传统女子听话顺从的好品性。1901年,周老太太没有征得鲁迅同意,便决定将朱安娶来给鲁迅做媳妇。

绍兴传统以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为好,所以鲁迅与朱安算是相当匹配。尽管那时周家在经济上颇为拮据,但毕竟在绍兴还算得上体面人家,而这对朱安来说,或许是最好的安排了。当然,朱家能有一个出洋留学的女婿,也是一份荣光。

朱安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听说母亲为自己安排了这样的婚事,鲁迅也不曾抗辩——照鲁迅所说,“我有一个母亲,还有些爱我,愿我平安,我因为感激她的爱,只能不照自己所愿意做的做。”——但是,他还是通过母亲,向朱家提出一项要求,要朱安放脚,然后进学堂读书识字。

鲁迅没有想到,母亲会把自己骗过来匆忙成婚。他心有不快,也不曾明显地表达出来,只是见有亲友前来祝贺,便解释说“这是母亲娶媳妇”。

现在,一切都已安排停当。鲁迅没有任何申辩事由,没有丝毫反抗余地,他只得忍着进步青年对自由被遏制的极大痛苦,违心地接受母亲以包办的方式送给他的一辈子不得放弃的“礼物”。

当晚,揭开新娘子朱安的盖头,鲁迅发现朱安两眼深陷,长脸大面,皮肤黝黑,且个子矮小,便不高兴。更重要的是,他还发现,朱安既不识字,也没有放脚,那意味着,他以前写过的信和嘱托,统统都是白费。鲁迅接受不了这样的妻子。第二天,鲁迅便搬到母亲的房间里去住了。婚后第四天,鲁迅又借口学校功课忙,便离开绍兴去了日本。

在鲁迅看来,朱安是母亲送给自己的礼物,那他只能好好地供养她,至于爱情,他是所不知道的。

朱安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在哪里对不住大先生,唯有独守空房暗自泪流。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女人,朱安没有文化,裹着小脚,这注定她在这不幸的婚姻中时刻处于最为被动的地位。

鲁迅不仅不跟朱安同居,而且,即使在一张餐桌上吃饭,他也很少说话。朱安以为,只要自己好好服侍他,一切都顺着他,或许将来会等到鲁迅回心转意的那一天。可是,她的一切努力归于徒劳。终于有一天,她得知鲁迅与许广平同居的消息,觉得自己连像蜗牛一样向上爬的力气都没有了,即使待他再好,也没有用。

有人曾问朱安,为什么不生个小孩儿,朱安回到,大先生跟自己连话都不说,又怎么能生孩子呢。言语之间,满是凄凉与无奈。

那个时代,激进青年自由恋爱已经颇为时尚,大学教授爱上学生的,并不鲜见。曾有好友建议鲁迅跟朱安离婚,以便双方都挣掉锁链,得以解脱,但鲁迅拒绝了。他知道,性格软弱的朱安一旦被休回家,家人的歧视,街坊的谴责,可能会将朱安逼上绝路。何况,造成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的责任也不在朱安,她也是受害者。

自跟朱安结婚那一天起,他就准备在爱情和婚姻上做出一世牺牲。对于母亲送给自己的“礼物”,鲁迅表示,会一直供养着。

鲁迅没有食言,一直供养着朱安的生活。即使在鲁迅1936年逝世以后,许广平仍然按月给朱安寄钱。

1947年6月,朱安坚守了40多年孤独岁月的惨淡人生黯然落幕。去世之时,她依然孤独,身边没有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