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朱元璋为确保皇室长治久安,加强皇室力量,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于是将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以及一个从孙分封为藩王。分别令他们驻扎在战略要地,以屏藩皇室。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建文帝登基之时,各地藩王的权势已经变得尤为强大,其中以皇四子与十四子最为势大:燕王朱棣拥兵十万,更有“节制沿边士马”之权;皇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这些都能够威胁到朱允炆的统治。
因此,建文帝即位之后,就召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量削藩之事。齐泰认为,在诸藩王中,实力最强的就是燕王,应该先削燕王,若燕王看到其他藩王被削后,意生不臣之心,难免会产生变数。而黄子澄却认为应该先从有问题的几个亲王入手,燕王功高且无过错,强行削燕王会被天下人说三道四。两位大臣各抒己见,建文帝最终选择了黄子澄的意见,在仁义的建文帝眼中:“师出有名”才是最重要的。随后连削五王。
而后果然引起燕王以“清君侧”为由而谋反,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持续四年,战争初期燕王的底子比之朝廷毕竟太薄弱了,虽然在这四年之中燕王胜多输少,但是仅有的几次失败对于燕王而言都是非常巨大的打击,然而燕王能够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实还与朱允炆的性子有关。
在燕王还未反叛之前,朱允炆就有一次机会控制燕王。朱允炆刚刚开始削藩的时候,其实燕王去过一次朝廷。当时有很多大臣就上奏建文帝,称燕王“智虑绝人”,要趁此机会将燕王徙封至南昌,以绝后患。然而建文帝则以“骨肉至亲”,婉言拒绝。
后来在东昌之战中,这场战役以燕王的失败而告终。然而在战争过程中,燕王身先士卒于军中搏杀,明朝大军完全能够将他杀死在战场中,可就是不敢对燕王下死手,要将其活捉,最后被燕王跑掉。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建文帝心慈手软,对军中下了一道圣旨:“毋使朕负杀叔父名”。
《明通鉴》卷十二:是役也,燕王濒于危者数矣,诸将徒以奉上诏,莫敢加刃。
《明鉴纲目》卷二:棣以十馀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庸诸将皆以帝有诏“毋使朕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眙不敢发一矢。
可见,明军有很多次机会将燕王杀死,可最终白白浪费,心慈手软终将会坏了大事。
在整个靖难之役中,朱允炆犯了非常多的错误,除了上面说到的仁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朝中无大将可用,以至于朱允炆用了李景隆这个草包,完全不会统兵打仗,在与朱棣作战时屡战屡败,最终导致自己丢了皇位。
其实不管是仁慈还是无将可用,这并怪不得朱允炆。笔者认为,发生靖难之役这种事情,最应该负责的其实是朱元璋。朱元璋分封诸王,将皇族各大亲王一个个都派遣了出去,这使得朱允炆从成为皇长孙到登基期间顺风顺水,丝毫没有遇到过挫折。生活在阳光下的朱允炆又怎么体会得到世态炎凉?
另外,朱元璋自建国以来设立锦衣卫与多种酷刑,杀害了大量开国功臣,其中大多数都是武将。因此这就导致了朱允炆即位后朝中无大将可用,在平定燕王的叛乱时纵然兵多却无良将,始终没能取得太大的胜利,因此这也是朱允炆失败的重要因素。而朱元璋,绝对要对此事负责。
讲到这里,笔者突然想到战场中的一个漏洞,朱元璋其实还给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军队——沐家军,沐家军号称30万,在朱元璋打天下途中立下赫赫战功,可谓是一支铁血部队。若他们出兵强压燕王,恐怕也没有接下来的那么多事儿了。可为何直到皇城陷落、朱允炆消失都未见到沐家军出动呢?
笔者认为原因极可能如下:
沐家军坐镇云南,不能轻易调动。战争初期朱允炆支持手中兵力远大于燕王,因此并未想过动用沐家军。可谁能想到,李景隆败得如此之快,等到朱允炆想要调遣他们的时候,沐家军很可能已经不接受其调遣或者是以各种理由搪塞了。
云南沐王府
因为朱允炆登基后,年号“建文”,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朱允炆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武将在朝中的地位将会持续降低,这自然不是沐家军乐意看到的,因此,沐家军很可能作壁上观,两不相帮,毕竟燕王虽然谋反,可以就是朱元璋的亲儿子,对于沐家军而言谁当皇帝都一样。
朱允炆的弱点很多,但老朱这都是朱元璋犯下的过错,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朱元璋深知一个臣子拥有巨大能量时对皇权的威胁,因此狠下心来杀死那么多功臣,那么又能不知道燕王对朱允炆的威胁?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朱元璋早就看透了这些,云南沐家军不出动是不是也有朱元璋死前的授意?虽然将皇位交给孙子,却又给燕王一丝机会!因此,朱元璋死前给云南沐王府送去一道密旨,这才是导致朱允炆失败的最终原因。如此看来,朱元璋其实已经主导了一切。
历史事件的发生背后都有非常多的因素,而朱允炆的失败也是因为他阅历不深心智不狠的原因。在这一点上朱允炆和朱元璋就相差甚远了,朱元璋能够在建国后狠心杀死众多功臣,虽说他的这个做法颇为残暴,但是从朱元璋皇位安稳的程度上讲还是非常有利的。朱允炆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明明有机会杀死朱棣,却因为心慈手软,最终白白葬送了未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