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阴阳学说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

任何事物均包含阴阳两种属性。
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悔暗的都属于阴。
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都归于阳
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都归于阴
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交感
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二,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即相反,如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动与静,升与降,出与入,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

阴阳对立导致阴阳相互制约

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水可以灭火,火可以使水沸腾化气。
只有维持动态平衡,事物才能正常发展变化,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否则事物的发展变化就会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三,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是指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例如没有上,就无所谓下
互用只是指阴阳双方的某一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四,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消长变化着。

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运动规律。

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过了生理限度,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或偏哀,于是人体生理动态平衡失调,疾病就由此而生。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相互转化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过程,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及生热,热及生寒”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阴阳学说对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气血等都做了阴阳属性的划分。

按部位划分:
人体的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体表的背部属阳,腹部属阴
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五脏之中,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
脏腑功能特点划分:
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心肺之中,心为阳,肺为阴
肝脾肾之间,肝为阳,脾肾为阴
每一脏之中又有阴阳之分
如:
心有心阴,心阳
肾有肾阴,肾阳
胃有胃阴,胃阳
另外,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基本规律不外乎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治疗即是纠正其盛衰,因此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阴阳偏盛
即阴盛,阳盛。是指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偏盛:阳盛则热,阳盛是病理变化中阳绝对亢盛而表现出来的热的病变。
常见症状:温热之邪侵犯人体,可见高热,烦躁,汗出,口渴,面赤,脉数等表现

病变性质:实热症
治法:热者寒之
阴偏盛:阴盛者寒,阴盛是病理变化中阴绝对亢盛而表现出来的寒的病变。
常见症状:寒邪直中太阴,可见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的表现
病变性质:实寒症
治法: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
即阴虚,阳虚。是指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偏衰:阳虚则寒,阳虚不能制约阴,则导致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

相常见症状: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倦卧,自汗,脉微等表现
病变性质:虚寒症
治法:温补阳气,以驱散虚寒
阴偏衰:阴虚则热,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
常见症状: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表现。
病变性质:虚热症
治法:滋阴以制约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