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底到11月初,进入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发动了第一次战役,共歼敌1.5万余人,把进犯到了鸭绿江边的联合国军赶回了清川江以南,彻底粉碎了其打算在感恩节前结束战斗的美梦。
不甘心失败的联合国军紧接着又纠结了大批军力,发动起第二次战役,这次的目标变成了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开开心心回家过圣诞。
可惜的是,中国人不过圣诞,也没打算放美国人回家过节,这次战役又以联合国军的失利而圆满结束。美军引以为傲的步兵第二师在这次战役中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伤亡过半,震动了美军高层。
战后,美八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懊恼的宣称:第二师已经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
而第二次战役失利后,美军也开始重新评估志愿军的战斗力,不敢再轻敌以进。联合国军迅速撤退到了“三八线”以南,打算依托之前的防御工事展开全面防御。而由于连战连败,联合国军中的英、法等最主要的参战国也赞同了将战局控制在三八线的军事主张。
志愿军方面更是大松了一口气,虽然凭借两场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破除了战士们的“恐美情绪”,但是连续的作战也使得志愿军伤亡大增,据统计仅作战伤亡就达到了8万之众,还有大量的冻、饿等引起的非战斗减员。
况且这时已经是12月末,寒冷的朝鲜半岛对缺衣少食的志愿军战士们将会是一场噩梦。
因此对敌人的主动休战,我方也是求之不得。
然而,当时上级有着不同的考虑,如果目前就在三八线休整,就相当于默认了三八线作为将来的界限,在以后的谈判中会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要求彭总克服和忍受各种困难,一定要打过“三八线”。
对于上级的决定,志愿军总部自然是不折不扣的执行。于是在1951年1月4日,冰天雪地之中,志愿军的两个主力军配合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发起了攻击。一路凯歌,先后占领了汉城、水原、仁川等城市,一路打到“三七线”,才结束了此次战役,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第三次战役。
攻占汉城,也就是现在韩国的首都首尔,是抗美援朝历史上的一大事件,是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光高时刻。胜利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引起巨大轰动,大街上鞭炮烟花齐鸣,跟过年一样。
后方一片欢腾,然而在前线,彭总的眉头却拧成了一个结。作为一名打了一辈子仗,经验丰富的顶级指战员,他深深的预感到了事情的诡异。
在战后的一次总结会上,他甚至这样说道:我这辈子打仗从来没有害怕过,然而当我们高歌猛进,挺进到“三七线”的时候,我却感到了一丝后怕。
原来,第三次战役的接连获胜,跟前两次都不一样。志愿军面对的基本上都是战斗力不强的韩军。真正的主力联合国军,却基本没有露面,换句话说,他们一直隐藏在暗处,就像一群伺机对猎物发动攻击的饿狼。
志愿军战士们纷纷表示,三八线根本就不是打过去的,而是用双腿轻轻松松迈过去的。从这里不难分析出,敌军一定有所阴谋,这是战略性撤退和诱敌深入,而并非大家认为的溃败。
出于一名征战多年军人的独有直觉,1月6日,彭总当机立断,果断命令志愿军各部原地待命。两日后,最终命令下达,志愿军全线停止追击敌人,迅速撤退。
对于彭总的这一道命令,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指战员,也对此表示了怀疑。有人还认为是因为彭老总年纪大了,锐气消减,不复当年之勇。
然而,后来发生的种种事项,却都证明了彭总的深谋远虑以及这一撤退决定的英明。
说到这里我们要先介绍一下志愿军当时的基本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彭总的命令。
现代战争打的是什么?是钱!炮弹一响,黄金万两。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一穷二白。最不缺的是人心和士气,最缺的则恰恰是金钱。而我们面对的敌人,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在战场上,缺钱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后勤供应不足。依靠着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大量武器,我军在火力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虽然跟敌人相比还是远远不足,但是毕竟不能算是扛着大刀上战场,该有的东西都有。
真正的后勤不足体现在衣服和粮食上。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据志愿军军史记载,在第五次战役一阶段时,11个参战军中只有一个军拥有9天口粮;一直到二阶段还有4个军没粮食,只能打打停停,随时要在原地等后方粮食运上来。
这还是到了第五次战役,情况已经大有好转。在战争前期,军粮的供应只能勉强达到需求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朝鲜战场上,有四分之三的军人在挨饿,吃都吃不饱,仗还怎么打?
这是粮食问题,相对于粮食来说,衣服则更为紧缺和迫切。由于我军参战的决定很突然,第一批入朝部队又大部分是南方调来的军队。战士们大多都是单衣。最关键的是,当时是冬天,朝鲜半岛的冬天温度是可以到零下二十度以下的。因此可以说我们的战士面对的最大问题不是敌军,而是天气。
战斗过程中,冻死冻伤的士兵不计其数,甚至还出现了整建制的部队冻死在阵地上的悲壮事迹。虽然国内加班加点,举全国之力生产冬装,保证战士物资供应。可是一方面国力贫瘠,一方面时间紧迫,因此志愿军的取暖还是一个大问题。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么可能供应不起几十万军队的吃穿。别忘了东北这个大粮仓就在身后,运过去就行了呗。再说了朝鲜人民跟我们亲如一家,也会全力帮忙的。
然而别忘了,我们面对的敌人并不是木头,在没有制空权的前提下谈何后勤保障。
对中朝联军的物资供应,美军早就做过了精确的计算。他们计算出,当时前线共有中朝60个师,每天就需要2400吨补给。这些东西如果要通过卡车运送的话,大概需要12000辆。通过火车每天也需要120节车厢。
如此大规模的运输队伍,就是一个靶子,是美军空军眼中的肥肉。为此美军展开了所谓的“全面空中封锁战役”。每日不遗余力的轰炸着志愿军后方的每一辆卡车、每一座桥梁、每一条铁路。
为了运送物资,运输部队只能夜晚悄悄活动,然而就这样依然不能逃脱敌人照明弹的威胁。雪上加霜的是,7月下旬,朝鲜还爆发了40年难见的特大洪水,冲毁了各处主要桥梁。进一步恶化了后勤的供应状况。
每一袋粮食运到前线,背后都可能是无数条牺牲的生命。志愿军史上那最感人的一幕,一圈士兵围着吃一个苹果的情景根本不是艺术夸张,而是血淋淋的现实。
面对这种情景,彭总心急如焚,在一封给聂帅的电报中,他这样写道:早晚风寒,战士衣单,洪水冲,飞机炸,路毁桥塌,粮食已空,冬衣未到,马克思在天不灵,望兄良策救我。
能让一向意志坚定的彭总说出这样的话,志愿军的窘迫可见一斑。
志愿军的窘境美军心知肚明,尤其是当时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总司令李奇微,更是多方面收集前两次战役中志愿军的各种情报,最后他发现了一个关键的数字:从入朝以来,志愿军的所有攻击持续时间都只有8天。
这就意味着,攻击部队的后勤补给全部依靠自身携带,换句话说,只要冲上去,就不用想后方支援。一旦八天时间过去,弹药粮食消耗殆尽,攻击就只能被迫停止。李奇微把这叫做志愿军的“礼拜攻势”。
明白了这一点,李奇微就做出了巧妙的应对,他派韩军在前面当炮灰,吸引着志愿军攻击。主力联合国军则以逸待劳,静等8天到来,一旦志愿军弹尽粮绝,必将战斗力严重下滑,这时候就可以发起总攻,则必胜。
算盘打得很好,但可惜,他碰到的是有勇有谋的彭大将军。一道及时的撤退令,挽回了一场可能的失败,也让李奇微的计划全盘落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