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斯大林的话说:“我对朱可夫的了解胜过我自己。”,朱可夫从未失去斯大林的信任,一分钟也没有,否则他早就死在贝利亚手中不知道多少次了。
朱可夫也同样程度的了解斯大林,面对记者对那段“召回-下放”循环过程的不解和质疑,朱可夫回答:“那是出于(斯大林)嫉妒。”,功高盖主至理名言。
朱可夫实在太耀眼了,用现在话说他就是全球军界的国际巨星,元帅中的元帅,毫无争议的苏联战神,六次“列宁勋章”,四次“苏联英雄”称号,这在苏联绝无仅有,美英也给他颁发了荣誉奖章,无论是丘吉尔、艾森豪威尔还是斯大林,对朱可夫的赞赏,都是无以复加。
即便苏联解体到了俄罗斯时代,叶利钦也要让朱可夫的塑像伫立于莫斯科红场,他的意义不仅是一件艺术品,还是象征着苏联为二战所做贡献的一座历史丰碑。
对于朱可夫的忠诚,斯大林非常信赖,而对贝利亚千方百计搜集而来的朱可夫犯罪证据,斯大林向来不屑一顾,因为这根本不可能,贬黜朱可夫已经算是给贝利亚天大的面子了,想要二号人物工作干得欢实,些许的纵容还是要有的。
纵观苏联时期的时代背景和朱可夫元帅的一生,可以说他的运气已经算是无与伦比的好了,在医生看来,朱可夫走的时候给人以英雄落寞的感觉,但对朱可夫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一份求之不得的安谧呢,斯大林死前的痛苦难以名状,相对来说朱可夫算是极度幸福了。
朱可夫是唯一一个敢于对斯大林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其余的不是死掉就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对于别人的反对意见,斯大林是不会给予丝毫反驳机会的,因为从反对那一刻起,这辈子算是已经过去了^_^,但对朱可夫的反对意见却稍显“宽容”。
比如1941年德国发动闪电战,虽然苏德双方早就预料到这一天,但作为被动防守方,苏联的应战还是显得猝不及防,朱可夫不愿意仓促应战直触德军兵锋,建议放弃基辅重地,保存战力,调整状态,徐而图之,斯大林则要在基辅与德军一决雌雄。
为此,斯大林与朱可夫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朱可夫执意放弃基辅,暂时减少莫斯科的防卫力量,抽调一个集团军与西南方面军集结在一起,退守第聂伯河伺机而动,而莫斯科的兵力真空可以由远东调来的8个集团军填补。
眼见二人的口角冲突即将升级,斯大林的侍卫长扑上去狠狠了甩了朱可夫两级耳光并对其怒骂不已(这是侍卫长在变相保护朱可夫),朱可夫是否被打醒咱不知道,但是斯大林却清醒了很多,他没有多说什么,朱可夫卸任总参谋长,这已经算是宽仁到不得了的结果了。
短短俩月时间,基辅保卫战,历史上最大的保卫战,西南方面军几乎全部被围,里面的苏军冲不出去,外面的救援部队也被德军统统打散,造成苏联七十多万官兵被俘66.2万人,只有赫鲁晓夫和布琼尼、铁木辛哥两位元帅带着一小股红军成功突围。
斯大林佩服之余深感心痛,心痛之余又深感后悔,于是马上启用朱可夫赶赴前线,朱可夫一路凯歌,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莫斯科、柏林,朱可夫的胜绩遍布各个战场。
虽然朱可夫在军事方面一贯坚持己见,但是在其他细节方面却非常重视斯大林的感受,比如他曾称呼丘吉尔为“丘吉尔同志”,虽然百般弥补,但话毕竟是说出来了,于是转天就找到斯大林承认错误,二战结束后,接受采访时,他把一切战绩都说成是斯大林的功劳,曾经的错误也是斯大林身边小人的问题,与斯大林无关。
(暗指打他耳光的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晚年才知道真相的朱可夫后悔不已,阿尔卡季耶夫不但救了他的命,在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也没有给朱可夫的政敌提供任何一字的供词,否则朱可夫绝活不成。)
1946年,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莫名其妙的朱可夫没有多问,当他到达的时候,贝利亚早已做好逮捕朱可夫的准备,但始作俑者斯大林却改变了主意,他不允许贝利亚逮捕朱可夫,只是将他驱逐出苏共中央领导层,并“下放”到敖德萨军区担任司令员。
1947年,朱可夫再次被召回调查,而此时的斯大林对构陷朱可夫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朱可夫的忠诚是没有任何一点瑕疵的,这点斯大林知道,贝利亚知道,阿巴库莫夫也知道(安全部负责人,克格勃前身),搞定朱可夫的唯一方法就是栽赃,别无他法,所以斯大林再次法外开恩,把朱可夫调任乌拉尔军区担任司令员。
如果朱可夫失去斯大林的信任,那么朱可夫的结果就是连去西伯利亚的机会都没有,直接面临死亡,斯大林虽然嫉妒,但也非常欣赏朱可夫,有此爱将夫复何求。
令人惊诧的是,在斯大林临死前一段时间,他曾经下令召见朱可夫,可见对这个老朋友,老下属,斯大林是一直没有忘记的,可惜没来得及说什么斯大林就去世了,总之,对朱可夫,斯大林非常非常信任,下手也已经很轻很轻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