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脏之心

位于胸腔,隔膜之上,两肺之间,外有心包护卫。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在中医学中认为心是推动血液的循环和进行精神思维活动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它在脏腑中是一个重要的内脏,称心为“君主之官”,《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等。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特性
1,心主血脉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指全身血液的化生运行要由心来主持调控,即指“心主一身之血”血液的生成,虽然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但水谷精微要在心气,心阳的作用之下变化成为赤色的血液,并依靠心脏的推动,运行于全身。正如《素问·五脏生成》所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主脉指“心主一身之脉”。脉,即血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人体的血液,均在脉中运行。在《黄帝内经》中称为“脉为血之府”。

脉与心脏相互连接,像网络似的布散于周身,血液依靠脉道作为运行的通路,故心脏,脉和血液在体内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的血液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心起着主导的作用。而脉道的通利与否,直接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

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为心气。另外,心与血脉相连,心脏所主之血,称之为心血,心血除了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又为神志活动提供物质能量,同时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活动。

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营养全身。可见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舌色淡红,心胸部无不适的外在表现。

若心的气血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势必形成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出现面色淡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舌色淡白等外在表现,还可自觉心悸怔忡等症状。甚至出现心血瘀阻,血脉阻滞,而见面色灰暗,唇色青紫,脉象结,代,促,涩等,出现心悸,胸闷,甚至心前区剧烈疼痛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如果心阳气偏亢,也可使血行加速而见面红,舌红,脉数,心烦等。

2,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神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内在生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诸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等的外在表现,皆属于“神”的范畴。
而心主神志之神。多是指狭义之神,指的是心所属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中医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而在五脏之中又认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由心所主宰的,故又说“心藏神”。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

所以心的气血充盛,心神得养,神志活动才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智清晰,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生命活动健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与正常。

若心的气血不足,则必然影响到心神异常。

如血中有热,扰动心神,则表现为烦躁,谵语,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若痰火扰动心神,神智昏乱,则表现为狂躁不安,哭笑无常,打人毁物,弃衣而走。

若气血衰少,血行迟缓时,就会出现神疲,痒软,甚者神思恍惚,反应迟钝等表现。

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也能作用于气血的运行状态和脏腑的生理功能上,使其产生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