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又名左所海,俗称亮海,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是高原断层溶蚀陷落湖泊,为四川、云南两省共有。泸沽湖以其独特的摩梭风情和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

泸沽湖

在美丽的泸沽湖畔,居住着摩梭人,他们生活在云南省西北,四川、云南交界处风光秀丽的丽江市泸沽湖畔,人口约五万,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泸沽湖与摩梭人

从宁蒗县到泸沽湖,途中要经过红旗镇、仁桥乡、沿途是高峻的山,山上满是松林,不时有彝族妇女背着像小山一样的松毛堆走出来,这些松毛是用来冬天里做燃料的。慢慢走就看到了泸沽湖,从山上茂密的松林往下看,泸沽湖神秘、安宁,有着宝石般的蓝色,四周的山环抱着它,青翠的山配着碧蓝的湖水,再加上点缀在周边的村庄,仿佛到了仙境般的世外桃源。

美丽的世外桃源泸沽湖

也许因为游客极少,这里并不像想象中的景区那样热闹,走在湖边,看到更多的是身穿传统服装的摩梭男子和摩梭女子,他们的衣服漂亮极了,摩梭妇女的金边衣内,穿着黄绿色的绸缎内衣,下穿百褶裙,佩戴着特有的首饰,头上加以牦牛尾做的假辫子,显得挺拔、大方又美丽;而摩梭男子则头戴宽边粘帽,上穿金边大襟衣,系着腰带,配着腰刀,下身穿宽脚裤,配长筒皮靴,很是英武。这种装束可能与祖先是游牧民族有关,显出古代牧民的遗风。

摩梭人的服饰

摩梭人的原始宗教称为“达巴教”,与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教有密切联系,不过达巴教的发展比东巴教缓慢,其形态亦比东巴教原始,基本上保持着原始部落宗教的特征。

成人礼是摩梭人一生当中的重要仪式之一。摩梭人于13岁就视为成年,女性行穿裙礼,男性行穿裤礼。未行成人礼的儿童一律以麻布长衫遮身,成年后男女衣饰就有所不同。成年后即有资格走婚,但一般在16岁后才开始走婚,不少摩梭女男更推迟至20岁后才首次走婚。

摩梭人的走婚文化

走婚是摩梭人最富有特色的文化留存,阿夏婚姻就是通常说的走婚,阿夏婚又可分为阿夏异居婚和阿夏同居婚,无论异居还是同居,感情才是基础,到了现在,已有一些年轻的摩梭人选择结婚,算是传统文化的更新迭代。

摩梭人有着独特的“害羞文化”和害羞禁忌,主要见于永宁摩梭。例如绝对不能在火塘前或有亲戚关系的人面前提及任何跟性有关的词汇,甚至连“阿夏”、“阿注”、“处味”、“汗处巴”、“怀孕”、“遗传”、“走婚”等摩梭词也不能。否则会令对方尴尬,也是对老人不敬的行为。而“阿达”一词也不能在其他母系亲属在场时提起,因为这暗示母亲与父亲的性关系,会令母亲尴尬。害羞文化是避免出现乱伦的一个方式,亦是为了维持母系家族稳定和谐。宁蒗摩梭处于汉族与彝族地区,至今也没走婚习惯,亦称父亲为“阿博”,毫不害羞或尴尬。

摩梭人文化

摩梭人能歌善舞,他们用笛子、葫芦笙、锁呐、鼓、钹、拨浪鼓、手摇铜铃、口弦等,奏响音乐来陪伴他们的闲暇生活。他们经常跳起“甲蹉舞”(俗称打跳),“甲”为美好之意,“蹉”便是跳舞的意思,意即为美好的时辰而舞蹈、美丽的舞蹈。摩梭人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摩梭人的音乐,除了丧葬词,一般来说,都是比较高亢豪放的,固定的音乐曲调有《阿哈巴拉》、《玛答打》、《打麦调》、《绩麻调》、《丧葬调》、《摇篮曲》、《赞美格姆女神歌》、《甲搓括》即《打跳曲》等,摩梭人吸收了藏、汉音乐,尤其是受藏传佛教音乐的影响,将本民族的一些音乐曲调有所改变,而有些古老的曲调现已失传。

能歌善舞的摩梭族

来到摩梭人的餐厅,会尝到这里有名的琵琶肉,味道重,是云南特有的烟熏味道。在厨房、偏房墙上挂满了各种肉和香肠,摩梭人的肉食中以猪膘肉为贵,也就是枇杷肉,他们还喜欢灌制香肠、灌猪脚、米灌肠、干猪肝等。架着火堆,吃着烟熏肉,再配上好酒酥里玛,一边畅饮一边聊天一边唱歌,融入摩梭人日常生活的景象当中,是那么的快乐、宁静、与世无争。

摩梭人的特制腊肉

唱罢“泸沽湖情歌”,感受完这里美食、歌舞和原生态,回到摩梭人的客栈,三层的木质小别墅,面朝迷人的泸沽湖,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都是美景;屋内传达的是温暖而质朴的理念,粗糙的仿夯土墙面,原木的家具,铺上素色的床单,这一切在暖光射灯都格外和谐,再加上独特的装饰品,让人是感觉到那样的安静、原生态、有艺术味、舒服,有回家的感觉。

泸沽湖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