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年间,上海一对正在喜结连理的新人在婚礼现场被官差带走,随后新郎被判发配新疆,新娘也被官配他人,至此下落不明。一对苦命鸳鸯天各一方,他们是谁?又因何吃了官司遭此厄运?

这就是被称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月楼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月楼何许人也?今天的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不过在清末那个时代,杨月楼就是京剧界“巨星”,在当时的京剧圈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杨月楼幼年时期曾随父亲在京城的街头杂耍卖艺,后来,成为徽剧演员张二奎的入室弟子,开始接触到京剧。自幼练就的杂耍手艺使得杨月楼的体质和柔韧性非常好,这也让他在学习武生时如鱼得水,加之杨月楼身材魁梧,长相俊朗,在技艺方面,他武功娴熟,嗓音洪亮,属于长相和才华兼具的著名演员。同时他也是另一位京剧泰斗谭鑫培的拜把子兄弟。

放在当今社会,属于如同天王巨星般的顶级流量明星,一时间圈粉无数,京城达官显贵都是他的戏迷,甚至慈禧太后也是他的“粉丝”,被慈禧钦点为内廷供奉,成了当时最红的戏子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治年间,上海的京剧业发展很快,待遇颇高。京剧文化在上海的社会各阶层普遍流行。因此许多名角南下到上海闯荡。同治十一年(1872年),当红京剧武生杨月楼到上海献艺,杨月楼作为当时最红的京剧艺人之一,在京、沪一带极为有名,素有“金桂何如丹桂优, 佳人个个徽勾留。 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的说法。金桂园和丹桂园作为当时上海最有名的两大戏院,为了争抢杨月楼,甚至到了对薄公堂的地步。杨月楼入驻金桂园后,金桂园的风头更是盖过了丹桂园,金桂园吸引佳人之秘诀,原来都是为了"贪看杨月楼"。

并不是说上海人多爱好京剧,更多的是为了去看杨月楼,特别是杨月楼的女人缘特好,杨月楼也以北方男子的英武阳刚之气博得的众多沪上女子的倾慕。杨月楼能够让红粉佳人施以青眼,还要感谢上海独具的开放性,须知,当时北京的戏院还不许妇女到公开的戏院里去看戏,而上海则不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申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对此有生动描述,“上海一区,戏馆林立,每当白日西坠,红灯夕张,鬓影钗光,衣香人语,纷至沓来,座上客常满,红粉居多。”就因为除了一般观众,还有女性观众的额外拥趸,杨月楼在上海戏曲界独擅胜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偏偏是这种女人缘给杨月楼带来了麻烦,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一代名伶的婚姻风波上演了。

《申报》全程关注了这场风波,其中一篇文章曰《记杨月楼事》,简要介绍了风波的起因:一位粤商的女儿名阿宝因观杨月楼演戏,慕其才艺,遂“作书函,并年庚贴,细述思慕意,欲订嫁婚约。”后由粤女之母王氏作主,经媒妁说和,遂订婚嫁。但当迎娶之时,粤商族党以平民嫁“贱民”,有辱门楣乡风,遂群起阻拦,并以杨月楼涉嫌“诱拐”诉之于官府。“夫妻方行合卺礼,县差与巡捕至,扭月楼夫妇”,送至县署,被亦属粤籍的县令以诱拐论处,将杨月楼和该女等分别施刑严责,“敲打其(月楼)胫骨百五,批掌女嘴二百”,收监候判。

一名在上海经商的广东籍富商之女叫韦阿宝,刚刚十七岁,情窦初开的韦阿宝在接连看了杨月楼三天的演出后,对台上英俊潇洒的杨月楼心生爱意。接受过西洋教育的韦阿宝,也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回家后便自行修书细述思慕,意欲订嫁婚约,连同年庚帖一并遣人交付杨月楼约其相见。杨月楼是个比较保守且心思缜密的人,他不认为仅见过几面的女人能对自己爱得死去活来,于是,他选择了避之不见。

被杨月楼拒绝后,韦阿宝竟整日消沉,没过多久便患上相思病卧床不起。由于,韦阿宝的父亲常年在外经商,爱女心切的母亲便替女儿做了主,派人将来龙去脉告知杨月楼,希望他能早日与爱女定下媒妁之约。杨月楼从来者口中得知此女的痴情,于是,亲自登门拜访,与韦家人写下婚书准备择日完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韦阿宝的叔叔听说这件事后,认为杨月楼乃一介戏子,配不上自己的侄女,竟单方面地撕毁婚约。之后,韦阿宝的母亲为了女儿的心病,悄悄见了杨月楼,为了女儿的性命,哪里还顾得上什么法律,于是又与杨月楼商量,让其按照上海民间旧俗进行抢亲。结果,韦阿宝倒是被杨月楼给抢到了,可却被韦女叔父和在沪香山籍乡党绅商以拐盗罪告到了官府。

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杨月楼和韦阿宝在大喜之日被收监入狱。红挂彩的新人被押往县衙,顿时在街头引起了轰动,在得知新郎是名极一时的杨月楼后,上海更是直接炸了锅,一时间随从观者如云。

男女谈婚论嫁,而且还有媒妁之言,居然还会引起"族党"闹事,官方也不惜强力介入,棒打鸳鸯,这种当代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就当日情势而言,却并不缺乏法理根据。

”“良贱不婚”是杨月楼案的重大命题。在封建社会的不平等落后观念之下,演员被归于“贱民”,区别于士农工商等“良人”。按照这种观念,杨月楼归于“贱民”,而韦阿宝归于“良人”。双方之间的婚嫁隔着一道法律的藩篱。《大清律例 · 户律 · 婚姻》中对违反“良贱不婚”的惩罚规定是:“凡家长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杖八十。女家减一等,不知者不做。其奴自娶者,罪亦如之。家长知情者,减二等,因而入籍为婢者,杖一百。

但是清朝在雍正时期,就已经明确废除了贱籍,所以,在此案的审理中,初审定的罪名是“诱拐”,而不是多数人认为的“良贱不婚”相关律法。而根据杨月楼的行为,他们履行了正常婚姻的程序。清律对“诱拐”的惩罚要重得多。《大清律例·刑律·盗贼下·略人略卖人》规定,“凡诱拐妇人、子女,或典卖,或为妻妾子孙者,不分良人奴婢,已卖未卖,但诱取者,被诱之人若不知情,为首拟绞监候。为从杖一百,流三千里。”绞监候,相当于死刑缓期执行。

主持审理此案的是上海知县叶廷眷,而其恰好同为广东香山籍人,因痛恨杨月楼所作所为,故而当堂施以重刑,敲打杨月楼胫骨百五,韦阿宝也因毫无悔意,且言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而被掌嘴二百。用刑之后,二人均被收监,待韦父归后再行判决。

等韦阿宝的父亲在十二月回到上海后,受传统礼教影响,觉得此事有辱家风,他声明自己对这桩婚姻并不知情。这样,主动承担责任的母亲韦王氏在忧虑中去世,而韦阿宝的父亲又撇清责任。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文化背景下,审判变得对杨月楼不利了。

此案经过了层层的复核程序。 清朝刑部最终还是以“诱拐”罪对杨月楼进行量刑。 杨月楼被判发配到新疆充军。

原本命运已经定格的杨月楼,不久后又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月楼案发后,已经从良的上海名妓沈月春,此前一直倾慕于杨月楼,只是碍于自己的身份,没有表白过,杨月楼一案中,沈月春也是一直上下奔走,在被定为“死案”后,沈月春决定去京城寻找机会。通过一番努力,搭上了大内总管李莲英的线。起先,李莲英并不愿管这件事,当时东宫太后慈安和西宫太后慈禧不平和,李莲英这时候也不想被人抓住什么把柄,所以一直就给拖着没办。

巧的是,酷爱看戏的慈禧太后在不久后观看一出戏时,觉得那个武生表演的不太好,就随口说道:"这个武生扮相还可以,就是动作有点不利索,这出戏我看过,还是杨月楼演的最好,对了,这些日子没见着他了,去哪了?"

李莲英这才接着话茬,把杨月楼在上海的遭遇说了一遍,慈禧听后,笑着说道:“自打雍正爷起就废除了贱籍一说,下边这帮奴才怎么还拿这个说事,就算不同意他们结婚,判离就行了嘛,至于发配新疆吗!杨月楼戏唱得这么好,应该回来让他干正事,接着唱戏啊!去传我懿旨,不要把杨月楼发配新疆了,放了他,让他接着唱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句话,杨月楼得救了。得救是得救了,但这是慈禧太后特赦杨月楼,并不是说这个案子判的错了,不是翻案,而是你有错我没有惩罚你,所以并没有惩治办理这个案件的官员。

杨月楼出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听未婚妻韦阿宝的下落,一打听才知道韦阿宝被他爸官配给别人了,至于嫁给谁不知道,下落不明了,找了大半年也没有找到,而暗恋杨月楼的沈月春也在事成后出家为尼,两段感情都无疾而终。

经此一事后,杨月楼看破红尘了,他说:“我唱戏是个角,人家都说你是伶界大腕,到哪儿都有人捧,江湖人称“杨老板”,可是我算个什么啊!我什么都不是,在达官贵人眼里,我是贱的不能再贱的人,高兴了拿我当耍猴的逗逗玩玩,不高兴就一脚踢一边去,你说我娶个良家女子都不行,我有什么社会地位!”从此之后就把自己改名叫“杨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