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光绪三年(1877年),浙江官场发生巨大人事地震,自巡抚杨昌濬而下,大批地方官员落马。余杭县知县刘锡彤被革职发配黑龙江,接下来杭州知府陈鲁、宁波知府边葆诚、嘉兴知县罗子森、候补知县顾德恒、龚心潼、锡光草、侍郎胡瑞澜、浙江巡抚杨昌睿全部革职。总共拖了300多名官员下水、有30余人被革职、充军或查办,150多名六品以上的官员被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

事情的起因皆是源于四年前的一桩离奇冤案。这就是被称为清末四大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主角杨乃武家浙江余杭县人,杨家世代种桑养蚕,家境殷实,而杨乃武自小聪慧过人,二十多岁考取秀才,三十三岁考中癸酉科举人。杨乃武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曾在县衙照壁上书写“大清双王法,浙江两抚台”一联,讽刺余杭知县刘锡彤贪赃枉法,与官府结下怨仇。这也为他今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了祸根。

另一位主角小白菜,原名毕秀姑,浙江余杭人。为葛家童养媳,史称“葛毕氏”。长得白皙秀丽;因穿白衣绿裤,人称“小白菜”。毕秀姑的丈夫葛品连,乳名葛小大,仓前镇葛家村人。葛毕氏(市井间称“小白菜”)与葛品连于同治十一年结婚后,租住在杨乃武家的出租房内。这段时期,葛品连每日去豆腐作坊做工,时常夜宿店中。葛毕氏闲来无事,时常向举人出身的杨乃武求教读书识字,有时还在杨乃武家一同吃饭。

葛毕氏容貌姣好,杨乃武举人出身,二人这种关系在当时委实有些过于亲密。但二者关系之清白,应该是可以肯定的。首先,葛品连闻知流言后,曾多次夜潜回家在房檐下监视,并未窥见二人有进一步的逾越之举;其次,当年刑部否定了浙江巡抚衙门对二人存在“奸情”的指控,这说明,穷浙江巡抚衙门之力,也未能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实二人的“奸情”。

毕竟杨乃武品行端正,并且作为一个前途无量的举人,不会为了这种事断了自己的前程,所以当听闻坊间的流言蜚语后,杨乃武主动提高房租,劝退葛氏夫妇退租。杨乃武与葛毕氏从此再无来往。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初七,葛品连旧病复发。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九,葛品连暴毙,其母沈喻氏被人“提醒”,怀疑其死于谋杀,盘问葛毕氏无果后,即向余杭县衙申请验尸。在一连串的不符合“标准”的验尸程序之后,得出葛品连疑似砒霜中毒而亡的结果。余杭知县刘锡彤又在街坊间闻知杨乃武与葛毕氏的流言,遂断定葛品连确系被人毒杀。加之与杨乃武的旧怨,通过严刑逼供,促成了这起冤案。

之后杨家人不断上诉、不断被驳回、数次重审,经过三年多时间多方博弈,终于在1877年终审定案。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历时三年多,经县、府、按察司、巡抚、钦差大臣、刑部等三法司九审九决(余杭县初审、杭州府二审、浙江按察司复审、杨昌睿会审结案、杨菊贞第一次京控后陈鲁重审、第二次京控后许瑶光承一次未决、胡瑞澜与边葆成等提审二次、提京会审),蒙皇恩浩荡,终于翻了过来。

其实作为一例普通的案件,为何会最终惊动两宫太后,恭亲王奕甚至发出了“大清有青天,沉冤必昭雪”的正义之言。对于杨乃武来说,因为私人恩怨被诬陷“和奸杀人”是不幸的,最后这起案件成为各方博弈的工具,最终翻案,杨乃武又是幸运的,相比其他无人过问的冤案,杨乃武至少保住了性命。

这起案件又是如何成功翻案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杨乃武能翻案最现实的条件就是,杨家家境殷实,有能力支持姐姐杨菊贞的上诉之路。案件的另一位主角“小白菜”毕秀姑,从一开始被屈打成招到最后无罪释放,至始至终没有一人替他喊冤,这也许就是穷人的悲哀吧。

杨菊贞第一次上诉到浙江按察司、布政司和巡抚衙门,浙江按察使蒯贺荪为了省事,并未仔细核对案卷材料,而仅仅是把负责此案审讯全过程的余杭知县刘锡彤找来询问了一番。自然,刘锡彤给予按察使大人的,必然是拍着胸脯的无冤情的保证。巡抚杨昌濬会审,派出一名候补知县去余杭暗访此事,结果暗访变成了明察,他在余杭县的一切行动,都依赖造就冤狱的知县刘锡彤安排。其结论,自然可想而知。于是,杨昌濬认定案情属实,照原定罪名结案,上报朝廷。巡抚是最后一审,只等刑部回文一到,就能立即问斩。

省内上诉行不通,杨菊贞决定到京城上诉,状纸递到都察院,都察院不但不受理,反而派人将杨菊贞押解回浙江,交由巡抚杨昌濬处理,杨昌濬又转交杭州知府陈鲁重新审问,陈鲁痛恨杨家人上京告御状,在提审中用重刑恐吓杨乃武,根本不听杨乃武的辩护,自然还是维持原判。

第一阶段杨家人和浙江官场的较量中,杨家人没有任何机会。真正的转折是杨乃武的举人身份带来的人脉。杨菊贞在探监时,杨乃武说过,要想平反可以寻求三个人的帮助。一位叫汪树屏,和杨乃武同科同榜中举,哥哥汪树樘在都察院做御史,祖父做过大学士,世交甚广。另一位叫吴以同,也是杨乃武的同年,是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幕僚,还有一位叫夏缙川,他的堂兄夏同善是翰林院编修,与帝师翁同龢交往甚密。正是这三人,成为翻案的关键。

以前的士子很重年谊乡谊,所以在杨菊贞找到他们三人时,三人都很热心的答应帮忙,汪树屏给哥哥汪树樘写了一封信,吴以同带杨菊贞去见了胡雪岩,胡雪岩同情杨乃武的遭遇,资助了杨菊贞进京的路费和在京的各项用度,夏缙川也给夏同善写了信,让她到京城先找夏同善。

同治十三年九月,杨菊贞第二次进京,到京城后,首先拜见了夏同善,并递上了状纸和夏缙川的书信,加上先前胡雪岩也曾为此前联系过夏同善,因此夏同善带着杨菊贞访遍了在京的三十多名浙江籍官员,之后用重新向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递交状纸。夏同善也多次翁同龢提起杨乃武案的曲折,帝师翁同龢也深表同情,相机将案件透漏给了两宫太后。

关系网开始生效了,都察院上书奏请重审此案。慈禧太后也下旨:“着由刑部饬浙江巡抚杨昌濬,督同臬司衙门,亲提鞫训,务提实情,毋枉毋纵。”

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杨乃武,又迎来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面的结果则众所周知:在朝廷持续长达一年多的压力之下,光绪二年十二月九日,刑部在北京海会寺公开开棺验尸,结论是:葛品连周身大小骨殖均呈黄白色,确认并非毒而死。

在举人杨乃武亲人们的进京上访之路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贵人”,他们中间有杨乃武的同学,有胡雪岩这样的大商人,有大批浙江籍的京官。没有这些人,杨乃武的家人上访次数再多,他们也不可能获得帝师的注意,更不可能得到多达13道重审的谕旨。

仔细分析各方势力的出发点,以京官为代表的浙江籍官员和主政浙江的湘军旧势力互相看不上眼,以慈禧光绪为首的皇权和以曾国藩旧属、左宗棠、丁宝桢为首的地方势力的对立。杨乃武只是这场斗争的棋子。

这个案件到最后,已经从一个风化案演变成了党争,从最初的浙江籍官员和湘军势力官员的对抗,演变到后来中央对地方势力的打压。

湘军从太平天国灭亡后就解散了,而那些解散后的湘军很多人都做了浙江省地方的大小官员,是具有实权的,而浙江是科举大省,很多人做了进士当了京官,你那些湖南人却在浙江本地做官,这就得罪了浙江籍的官员了,大家互相看不过眼,刚好这件风化案成了浙江派官员打压湘军派的很好借口。因此京城所有的浙江籍官员联名上书要求慈禧重审此案,而这个时候的慈禧大权在握也希望打压湘军派,重新掌握浙江。因此慈禧叫邢部重审此案,邢部当场开棺验尸,证明葛品连不是中毒而死,至此这件案件昭雪天下。

杨乃武一案平反昭雪后,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引起轩然大波。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将浙江巡抚,余杭知县及其相关人等革职、充军或查办,江浙官场一大批官员落马,广大民众拍手称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这一次表现了十足的自信。慈禧太后的雷霆手段,大大提升了政府的形象,使民众对政府产生了少许信心。 一个知县和一个举人的私人恩怨,竟然把整个浙江司法体系都拉下了水。

而最大的受害者杨乃武和毕秀姑,虽然捡回了一条性命,当出狱之日,杨乃武目击毕秀姑奉懿旨,被押解尼庵削发为僧,自己虽保住了命,却已一身伤残,几为废人,连举人功名也不准恢复,不禁黯然自问:“我这冤案是昭雪了么?”

一曲冤歌传百年,长伴遗恨说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