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是古老的封建王朝,当时的东亚霸主,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朝,认为自己身处在世界中心,是天下共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另一方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历工业革命,成为了无可争议的海上霸主,触角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奉行的是主权国家相互平等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如同两个世界的文明,不可避免的出现的相互之间看不懂的规则。最典型的故事,就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帝祝寿的名义来到中国。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堪称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

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使它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工业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英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号称“世界工厂”,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英国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和广阔的原料产地。遥远的东方在他们看来是遍地黄金的神秘地,英国人渴望拥有这片广阔的市场,但是当时的清朝的对外贸易执行的是广州一口通商制,显然已不能满足其对华贸易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马戛尔尼使团之前,英国曾经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派遣凯思卡特为使臣前往中国交涉通商事务,并谋求建立外交关系,却未料使臣在中途病死,第一次外交接触没有成行。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政府又派曾任外交官和殖民地行政长官的马戛尔尼为特使,代表英王乔治三世前往中国,以祝贺乾隆皇帝83岁寿辰为由,再次尝试进行外交谈判。马戛尔尼访华的根本目的也在于开拓中国市场。同时,也是为了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估计中国的实力,为英国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

为了敲开清朝的大门,显示自己的诚意,同时也为了彰显英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英国人带上了所能想到的所有好东西: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帕克透镜、蒸汽机、纺织机、吊灯、座钟、带有减震装置的马车、特种钢制作的刀具和生活用品、油画……为了炫耀武力,他们还带了榴弹炮、连发手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君王”号舰艇的模型,他们甚至还带来了热气球,如果大皇帝有兴趣,完全可以坐着热气球上天转一圈……

1792年,也就是清乾隆五十七年,乾隆皇帝收到两广总督的奏折。奏折中说,一个名叫英吉利的陌生国家,要遣使来华祝贺乾隆皇帝寿辰。“万国来朝”“四夷宾服”是中央帝国兴盛的标志,属国越多证明帝国越强大。而此时的大清王朝进入乾隆一朝,国力已达到鼎盛,东亚、东南亚,乃至中亚的属国很多,现在连远在西洋的英吉利国都倾心向化,乾隆皇帝怎能不喜?特别是当得知英国使团带来了大量新奇的西洋玩意后,更是让乾隆“心急火燎”,他很快下旨表示,既然英吉利国如此恭顺诚恳,就准许他们前来朝贡,成全他们“航海向化”的热忱之心。考虑到英吉利“贡使”携带许多“贡品”,走陆路容易损坏,乾隆皇帝特批他们从天津登陆。指示沿途各省悉心招待,务必速速来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戛尔尼使团的到来,本来是大清了解世界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却在一个“礼仪问题”上卡了壳。6月使团到达中国广州,8月到达北京,然后却一直拖到9月底才得以见到乾隆。原因并不复杂,双方激烈争论:应该以什么礼节面见乾隆。

一方是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使臣,一方是大清王朝的官员,马戛尔尼认为使团名义上是来拜寿、其实是在谈判做生意的,两方地位是平等的,然而大清官员们却认为他们是来进贡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便是英国国王来也得给大清皇帝乾隆帝三拜九叩,英国使臣认为行三跪九叩之礼是一种耻辱。

为了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清廷上下与马戛尔尼之间的礼仪之争进入白热化。

此时,“磕不磕头”已经成为双方最大的分歧。马戛尔尼认为如果清廷坚持叫他磕头,那么一位同特使身份地位相同的中国官员必须着朝服,在英王御像前行同样的磕头礼,坚持“对等”原则。

可想而知,在大清官员看来,把乾隆皇帝和英吉利国王置于同等的地位是最荒谬的事情,天下只有一个天子,那就是乾隆皇帝。

最终,面对“冥顽不灵”的英国人,鉴于乾隆皇帝寿辰临近,英使又是第一次来华,特恩准马戛尔尼以单腿下跪的礼节觐见皇帝。

就这样,一场闹得几乎决裂的礼仪之争总算偃旗息鼓。

然而,不恭顺的英使还是让乾隆大为不满,这次觐见之后,他紧接着就下谕旨:取消英使其他活动,万寿节过后,尽快打发他们上路。

9月26日,马戛尔尼面见乾隆,提出了英国政府的建议。

要求五花八门,包括:开放更多贸易口岸、在北京设立使馆并放宽对英国商人的贸易限制、中国划出一些地方作为英商的居留地、允许英人传教等。

在英国人看来对两国都有利的建议,却被乾隆皇帝统统拒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期间发生一件趣事,乾隆皇帝为了打压英国使团的气焰,镇住这些洋人,将之前所有从西洋搞到的洋物,都堆在了接见的宫殿里。尽管清朝奉行的是闭关锁国的国策,但是清代的统治者并非与外界毫无接触,康雍乾祖孙三代几乎都是“西洋通”。尤其乾隆更是洋货的“发烧友”,他让两广总督常年在海外搜罗最先进、精巧的东西,会报时的钟表、“自行狮子”、“机器人”、“望远镜”、西洋乐器……宫里都有。巴黎或者伦敦新潮事物,往往上市没多久就会出现在圆明园中。中国早在明代就是葡萄牙人、荷兰人有过密切接触,搞到很多稀奇的洋物。后期传教士和洋商来到满清,也献给卖给皇帝很多西洋的先进东西。乾隆手上的洋物非常多,可以堆满一个宫殿。

当英国人傲慢的拿出礼物,包括马戛尔尼本人在内,却发现乾隆的宫殿内,有:更精美的地球仪、钟表、望远镜以及手工制作的精美火枪。与乾隆的收藏品一比,马戛尔尼精心挑选的礼物竟然有点儿相形见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马戛尔尼带来的礼品并没有让乾隆皇帝感到特别惊喜;另一方面,出于天朝上国的自负,乾隆和他手下的朝臣们也不愿意对洋玩意儿表现出太大的热情。

这次耗费了英国78000多镑的出使活动失败了,英国人既没能在北京设立大使馆,也没能扩展贸易;既没要到一个允许英国人居住的小岛,也没能促使日本等东亚、东南亚国开放……

在大清国统治者的头脑中,天朝上国与外夷从没有对等的外交关系,有的只是朝贡和宾服。马戛尔尼出使前,清政府上下都认定这个几万里之外的英吉利国是来沐浴大皇帝天恩的。清政府为什么要求外国公使对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清政府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在这种政治意识里,清朝皇帝是天下共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本土中心论,造成封闭。封闭,则不可能认识整个世界。

这种认识上的错位,一开始便注定了马戛尔尼出使的失败,也使得双方在交往过程中始终鸡同鸭讲,犹如来自两个星球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以现代人的“上帝视角”来看200多年前的这起外交事件,一味批评清政府在如今看来愚昧的做法也是不公平的。明清两朝以前,中国无论是疆土的广袤,物产的丰富,还是社会制度的发达,生产力水平的先进,抑或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都是周边其他民族和国家难以比拟的。即使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也无疑处于先进国的优越地位。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进,在东亚地区不但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文化辐射圈,而且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以宗藩关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别具东方色彩的国家关系模式或政治体系。

在东亚宗藩关系格局之下,中国的皇帝自称,同时也被其他一些藩属国视为天下共主。所以清朝要求外国使团采用传统的“三跪九叩”礼节在当时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历史局限性的问题。

更重要是长期以来封闭的自给自足经济体系,在当时看来,中国并没有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的动力,所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同年来访的荷兰使团完全按照大清礼节来觐见皇帝,依然没有在通商方面取得任何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