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开学几天,很多父母已经无接缝地进入了“鸡飞狗走”辅导作业模式。身边的一些父母也已经无意识地开启了“焦虑育儿”频道。
昨天,楼下的那个邻居妈妈已经上演了一场怒吼式的育儿大剧。仅仅是因为孩子写作业慢了,妈妈就对着孩子吼了近10分钟。隔着墙壁都能感受到孩子的颤抖。
心底无数次想问:“吼下就能变快了吗?”
曾经有一次很礼貌地问:“孩子骂得多,会不会留下心理创伤啊?”
那位妈妈的回答竟然是:“我就是要磨下他,挫下他的锐气,这样他在外面的承挫力就会更强一些。现在不都流行‘挫折教育’吗?”
我瞬间无语,我理解的挫折教育,不是不停地去打击孩子,去制造人为的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困难挫折面前,如何积极从容地面对。
如何让孩子变得真正坚强?
什么是坚强?面对困难挫折,不哭泣、不退缩,即使内心痛苦万分,依然勇往直前,这算不算坚强?算的,但这样的坚强也太过煎熬、太过压抑了。
真正的坚强应该是,困难挫折面前,那份淡定从容的心态,那份泰然处之的坦然。
如何才能帮助孩子达到这种泰然处之的境界,走向真正的坚强?几年前曾有幸读到育儿心理专家维尼老师提出的改变认知的三种思维(a、坏事变好事;b、很正常,没什么;c、顺其自然),读后获益良多,现把我对这三种思维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①凡事都有两面性,坏事也可以变好事。
小学二年级有一篇文章《玲玲的画》,讲述了玲玲不小心要把参赛的画弄脏了,再画一幅已经来不及了。她在爸爸的启发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画反而比原来更好看了。
这个故事正是告诉了孩子们这样一个道理:凡事都有两面性,看事情不应只看到坏的一面,更应看到好的一面。只有这样,你才能开动脑筋,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
②这没什么,很正常。
有一次,儿子被老师批评了,回来后很难受。他说:“妈妈,老师针对我,她没批评其他人,只批评了我。”
我首先安抚了儿子的情绪,待他平静后再向他了解事情的经过。知道了儿子是因为上课搞小动作被老师批评,老师批评他是情理之中。
我就和他分析,妈妈有时候也会批评他,那是因为妈妈关心他,希望他能变得更好。而老师批评他,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这没什么,老师批评学生很正常。不用难受,有错改正就是。遇到不开心,难受的事,我也是用这种坦然的态度教导他。
“没什么,这很正常”这几个字,已渐渐成了儿子的习惯性思维,再遇不开心的事,他已经能淡定从容面对了。
有时我忍不住批评了他,他也能淡定地和我说:“妈妈,你可以温柔点吗?”说到我反而不好意思了,育儿也育己啊!
③尽力就好,其他顺其自然
有一次英语没考好,孩子回来后很难过。他说:“妈妈,我没复对题,考得不好,怎么办?”
我说:“你尽力了就好,其他就顺其自然吧。”
最近看《乘风破浪的姐姐》,张雨琦成团时说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她说人生有50%的成,也有50%的不成。这成与不成,影响的因素很多,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付出你那100%的努力,至于结果,就顺其自然吧。
儿子现在受了我的影响,面对挫折也坦然很多了。有时成绩没考好,他自己也会说:“不管它,我下次考好的就是了。”
妹妹笑话我是一位佛系妈妈,我说好的心态比好的成绩更重要。我希望孩子有了这份坦然和从容,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就能勇敢坚强地乘风破浪。
运用改变认知的方法,改变孩子的思维习惯,让淡然从容逐渐成为孩子的处理习惯。这样,面对困难挫折时,孩子就能做到真正的坚强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