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上映之后口碑暴跌,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犯了至少3个错误:
1、东方面孔+英语配音的混合配置,既没有讨好中国观众,又会让外国人觉得别扭。
在中国的观众看来,说着英语的花木兰本身就足够让人出戏而不能完全融入到电影营造的剧情当中,再加上导演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理解不足,导致他们在翻译我们的惯用俗语时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或者说他们在翻译时直接音译,这又破坏了对话的美感。
对于外国人来说,由于他们先天性存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不了解,对于中国人心目中放在崇高地位的‘忠孝节义’的不理解,很可能会导致他们在观影时出现‘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尴尬局面,那些在我们看来理所应当的事情,他们绝对不会感同身受。
于是,《花木兰》本来想着两边都讨好的初衷,到头来竟是一边也没有照顾到。
2、导演的选择注定了电影口碑低下的结局。
本来,中国故事+西方思维的电影,找个学贯中西的导演最合适不过,所以迪士尼最开始中意的是李安,但被李安拒绝了;后来据说又找了姜文,也被拒绝了。最后,权衡之下选择了新西兰女导演尼基·卡罗。对于一个没有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导演来说,想拍出优秀的中国电影故事,着实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
3、剧中人物的妆容是又一个败笔。
哪怕南北朝时期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真的就如电影中女性的妆容所展示的那样,但是为了照顾观众观影时候的视觉感受,它还是可以再做一些艺术性的美化,或者说就按现在正常的化妆风格来走,也比剧中的化妆要好。毕竟,电影终究还是拍给现代的人看的,首先应该照顾的,不就应该是现代人的审美吗?
女主刘亦菲的演技我觉得还是挺不错的。
有一部美国拍摄的片子,名字叫《龙种》,剧中主要演员全部都是白人,扮演的都是中国的农民,讲述的是某个中国农村抗击日本侵略的故事。虽然剧中也是全程英文,但是那些演员的演技之细腻让人叹为观止,简直活脱脱就是那个年代的农民形象,毫无违和感。再对比一下这一部《花木兰》,真是一个天一个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了前车之鉴,说明美国人是可以讲好中国故事的。但美国就是不愿意好好讲述这个中国故事,这就是这部片子为什么称之为烂片的原因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