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成功学大师聂枭火遍了短视频平台,短视频特有的简洁干练的讲课风格,再配合一句魔性十足的“听懂掌声”,尤其是这句“听懂掌声”喊出后响起来的音乐与掌声,让习惯了小清新风格的年轻人耳目一新。聂枭攻占短视频的同时,也把成功学这个话题再次推到公众面前,智能算法会根据评论量、点赞量来决定是否有更多的推荐,不管是喜欢也好,讨厌也罢,只要互动就能刺激推荐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听过聂枭一段关于《道德经》中“为学日进,为道日损”的解释,很简短,没有思考出什么意味时,便迎来了那句“听懂掌声”,于是台下就响起了安排好的鼓掌声,问题有两点:对内容故作高深的解释很表面,不希望听众彻底理解而马上利用掌声来掩盖质疑提问。

成功学从20年前的陈安之开始,从美国带入到港台,然后进入一片空白的大陆市场。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曝光,没有质疑,关在一个小圈子里自然也就真假难辨。但是大师们也是几度浮沉,知名度高的时候,一座几万人的体育场可以座无虚席,堪比明星演唱会。落寞的时候不知多少微信号主动加好友亲自赠送成功秘籍“招揽弟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们感觉社会急功近利,满眼盯着成功,不讲过程、不讲积累、只认结果的时候。成功学也慢慢完成了自己的蜕变。连成功学大师都开始迎合年轻人的口味。除了平台外,大师们越来越年轻,30出头,甚至20多岁,没栽过几个跟头,没尝过社会的血腥味就敢出来教人竞争拼杀。也只能用“后生可畏”来形容我此刻的心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水的大师,铁打的成功学。那成功学到底是什么呢?成功到底是什么呢?网络上有个搞笑的段子:王健林看到儿子王思聪在读书,勃然大怒,原来他看的是《如何成为千万富翁》。他的家庭决定了不需要奋斗也有花不完的钱,那么王思聪的成功跟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成功到底有什么区别?成功的本质是什么,估计没有几个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道德经》中有一句“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西方马太效应解释得更清楚:富者越富,穷者越穷。但是我们仔细去追问下去,那么启动“财富”最初的那个点还是“财富”本事吗?是什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有一项研究:如果把人类社会的财富平均分配,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5年之后,社会还是会形成贫富分化,而且有钱人依然是原来那帮把财富分散出去的富翁。这个结论很有意思,如果说投资者决定把有限的资金投给最有回报的行业、公司和项目,是因为行业、公司之间有区别,那么如果你是投资者,你会把有限的资源平均投资给每个公司吗?显然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相同的资源在不同的人身上起到的效果也有巨大差异,这就理解了为什么老师会喜欢那些聪明伶俐的好学生,如孔子特别欣赏颜回,苏格拉底特别认可阿尔西比亚德;也解释了为什么相同的创业项目共享单车,有的创业者可以功成身退,而有的创业者会背负巨额债务;也解释了为什么名师云集的清华北大录取分数要接近700分,而有些学校只要交钱就能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成功学有其作用,但是要分对象。而大师们往往没有能力区分出哪些人是一推便扶摇直上的潜力股,哪些是蜡烛烧光都不会被点燃的冰块石头。这是成功学最大的困境,也是进步过程中的最大难题: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位

图片来自互联网,文字系原创。如果你关注这个话题,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