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它们都曾被收录在语文课本中,且均要求为“全文背诵”,因此也能被无数人所熟知。

其中,木兰辞》的主题一般被认定为“爱国”。这当然无可厚非,花木兰之所以能成为流芳百世的巾帼英雄,就是因为她以女儿身替父从军、保家卫国,从而成为千古佳话。

不过,如果从《木兰辞》自身的文本分析,我们似乎找不到“爱国”这一主题。

相反,花木兰替父从军是被迫的,英勇杀敌也不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而她最终“不用尚书郎”,更是把自己的初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木兰辞》通篇展现的只是最朴素的人性,“爱国情怀”完全是后人的牵强附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被迫从军

《木兰辞》第一部分写的是替父从军。木兰一家,原本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但随着战争的到来,这一种宁静被打破。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在中国历史上的“府兵制”时期,上阵杀敌的多不是职业军人,而是平时扛锄头的老百姓。

作为家里的男丁,尽管已经老迈无力,木兰父亲仍然要披挂出征。

“惟闻女叹息”,父亲此去,生还的几率寥寥无几,面对此情此景,木兰终日长吁短叹。

但是,孝顺的木兰也是成熟的: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无法与不讲人性的制度相抗衡,她能够做的,只能是替父出征,用自己的命来换父亲的命。

这是底层百姓对于无情战争和冷血制度的深恶痛绝,花木兰犹如后来的林冲一样,是被“逼上梁山”。

在这里,我们压根儿看不出什么“爱国”思想,只有底层人民生存的艰辛和对战争的厌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场杀敌

木兰虽为女儿身,但却在战场上摇身一变,成为有胆有识、果敢坚强的女英雄。她的命运,也因为这场战争被彻底改变。

有人把木兰“变身”的原动力,归结为她身上熊熊燃烧的爱国之火。这种“标签”,贴得实在有些牵强。

因为,与其说木兰诗因为爱国在杀敌,还不如说是她的思乡心切: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心里挂念的,不是庙堂之上的皇帝陛下,不是中军营帐的主帅将军,而是远在家乡日夜期盼自己归来的爹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木兰辞》没有对战争场面进行过多描写,只是几笔带过,相反,对于木兰的思乡之情,作者却要大书特书。

这也正是作品的主题所在,《木兰辞》无意花费笔墨去刻画一个英姿飒爽的战争女英雄,而是要着重强调木兰作为一个女子,对家庭的眷恋,对父母的思念。

西方有句谚语:战争让女人走开。在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中,虽然女人常常被当做后勤人员送上前线,但她们冒着滚木礌石、刀光剑影上阵杀敌的时刻并不多。而能够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扬名立万的女将军更是凤毛麟角。

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反常且极端的例子,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和对人性的摧残。但是,在作者看来,这一切终究无法胜过亲情的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拒绝做官

《木兰辞》中的木兰,不是为了爱国才在战场上英勇杀敌。

木兰之所以在战场上表现出超强的战斗力,是因为她对回家有着强烈的渴望,是因为她朝思暮想能够活着回去再见到自己的爹娘。

所以,当木兰凯旋回朝时,就自然而然的要拒绝皇帝的赐官。

“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如果是爱国,木兰会更加倾向于留在朝廷做官。因为她的勇敢、机智,完全可以胜任尚书郎一职,而在这个平台上,她才能把自己的本事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但是,她完全不在乎,只希望自己能够骑上一匹千里马,马上回到自己的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替父从军那一刻起,木兰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人,所以,她在战场上的求生欲,恐怕比任何人都强烈。

凯旋之时,在木兰的心里,高官厚禄以及为国效力的机会,都不及与家人重新团聚来得重要。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说:《木兰辞》中的木兰,是一个家庭、亲情至上的人,其次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木兰回乡后,她的父母、弟弟、妹妹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木兰的欢迎。木兰也迫不及待的回到自己的闺房,换上了自己最喜爱的女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这身衣服,才让她觉得找回了自己。她是父母的女儿,是弟弟妹妹的姐姐,这才是她最想要的人生角色。

通过《木兰辞》,我们了解到战争给普通民众造成的苦难,了解到被战争所裹挟的小人物内心的挣扎,这里面哪里有爱国主义了?